首页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塑料 B.天然橡胶 C.合成纤维 D.合成橡胶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元素中,位于第三周期的是

A.锂 B.溴 C.氧 D.氯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A.Na B.P C.C1 D.C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月球上含有丰富的He。关于He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核素 B.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
C.与He互为同位素 D.比He少一个电子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用来区别纯棉制品和羊毛制品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灼烧 B.滴加碘水 C.滴加酒精 D.滴加稀硫酸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金属中,通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是

A.Na B.A1 C.Fe D.Ag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是

A.Na2O2 B.NaOH C.H2 D.HC1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

A.F B.C1 C.NH3 D.Na+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烷 B.苯 C.乙烯 D.乙醇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应符号表述正确的是

A.一氯甲烷的结构式CH3C1 B.苯的分子式
C.葡萄糖的结构简式C6H12O6 D.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物质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是

A.酒精和碘 B.苯和水 C.乙酸和水 D.溴和四氯化碳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B的物质的量浓度在20s内,从2.0mol/L变成了1.0mol/L,则这20s内B的反应速率为

A.0.05mol/(Ls) B.0.05 C.0.5mol/(Ls) D.0.05mol/L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H4+C12CH3C1+HC1 B.CH2=CH2+Br2 →CH2BrCH2Br
C.2C2H5OH+2Na→2C2H5ONa+H2 D.C2H5OH+3O22CO2+3H2O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中,正极发生的反应是

A.2H++2eH2 B.Cu–2eCu2+
C.Cu2++2eCu D.Zn–2eZn2+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反应最能体现“原子经济”的是

A.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B.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苯和浓硝酸反应制取硝基苯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定温度下,某一密闭恒容的容器内存在可逆反应A(g)+3B(s)2C(g),可判断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当生成C的速率为0时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吸热反应
B.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D.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通过物理变化即可提取海水中的溴单质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可电解NaC1溶液制备Na
D.利用海水、铝、空气的航标灯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油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B.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C.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蛋白质遇浓硫酸变为黄色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弱 B.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C.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 D.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A、B、C三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②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发生氧化反应。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C>B       B.B>C>A       C.C>A>B       D.A>B>C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食醋浸泡水垢
产生无色气体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B
乙醇与橙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合
橙色溶液变为绿色
乙醇具有还原性
C
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土豆片变蓝
淀粉遇碘元素变蓝
D
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
产生红色沉淀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Ⅰ.①H与H;②O2与O3;③正丁烷(CH3CH2 CH2 CH3)与异丁烷
;④甲烷(CH4)与丙烷(C3H8)。
(1)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2)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4)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
II.A~E等几种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A的二氯取代物有____________种。
(2)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表明:①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实验②中,该小组同学在烧杯中加入5 mL 1.0 mol/L盐酸,再放入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观察产生H2的速率,如图A所示,该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可用下图中的____________(填“B”或“C”)表示。

图A中0一tl段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请参照元素①一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周期中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
(2)②③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用电子式表示⑨的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可以判断⑤和⑥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单质的熔点⑤比⑥低                 B.化合价⑤比⑥低
C.单质与水反应⑤比⑥剧烈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⑤比⑥强
(5)含有上述元素的物质间存在以下转化:

A.M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B.N生成⑥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乙烯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结合以下路线回答:

已知:2CH3CHO+O22CH3COOH
(1)D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多种包装材料,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2)E是有香味的物质,实验室制取E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②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下图装置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1>I,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溶液,观察到C溶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即可证明。可用_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2)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应用_________溶液除去。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副产品生产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所设计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1)A中制取C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装置中的石棉上吸附着潮湿的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收集气体        B.吸收氯气        C.吸收氯化氢
(4)E装置中除了有盐酸生成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将l mol CH4与C12发生取代,测得4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B、C、D、E、F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D的+1价阳离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和E同主族,C和E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和D的原子序数之和的2倍;B和C为同周期元素,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F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
(2)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
(3)A2C2可以制备C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A、B、C 三种元素形成的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5)E的单质和E的最高价含氧酸的浓溶液加热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探究H2O2、SO2、Br2氧化性强弱,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浓硫酸
A中有气泡产生,B中红棕色溴水褪色,C中有白色沉淀
ⅱ.取C中沉淀加入盐酸
C中白色沉淀不溶解
ⅲ.打开B中分流漏斗活塞,逐滴滴加H2O2
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通过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H2O2>SO2
①乙同学认为不能得出此结论,认为在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
②丙同学认为还应该在B和C之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③将乙和丙同学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H2O2>SO2
(3)ⅲ中滴入少量H2O2没有明显变化。提出假设:
观点1:H2O2的量少不能氧化Br―        观点2:B中有未反应的H2SO3
为验证观点2,应进行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全部实验,得出结论:H2O2、SO2、Br2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来源:2013-2014北京市西城区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