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山西吕梁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缿筩:(xiàng 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京辅都尉,京兆尹守:暂时代理
B.广汉闻之,先告风:同“讽”,劝告,警告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衡量
D.京兆尹赵君两卿,无得杀质谢:感谢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
①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②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③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   ④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 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   ⑥ 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A.① ② ④ B.① ③ ⑤ C.② ④ ⑥ D.③ ⑤ 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归 朝 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释】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
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
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
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在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
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
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
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

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史铁生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句。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 ,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
(4)_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的宽敞,大气。
C.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传开,国人无不为之而感到骄傲和振奋,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莫言家的门槛。
D.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盛和药业在生产的胃康灵胶囊被曝光铬超标后,通过明察暗访,药监局发现为他们提供原料的企业是天台县宏力胶囊厂。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儿童时期的经历。
D.一些常用的防辐射物品,比如喝绿茶、吃木耳、戴口罩、穿孕妇防辐射服等,根本起不了作用。防止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沿着甬路缓缓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平淡的桂花奉献给人们诱人的芬芳。
①桂树如同一把撑起的伞,在细细绿叶中隐藏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桂花
②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用道踏入桂园,香味更加浓烈
③两边的法国梧桐像欢迎首长的士兵一样挺立着,高大雄伟
④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奇香,循香寻找其源,方知有桂园
⑤树干粗壮,孔武有力,树叶迎风起舞
⑥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A.③④②①⑤⑥ B.③⑤⑥④②① C.④①②③⑤⑥ D.④②③①⑥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古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
请根据自己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