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                                     (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
[注]①夤(yi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馈赠的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怨大中率:全都
B.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狱:案件
C.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故事;旧例
D.与光斗等交通文言交通:沟通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
(2)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①。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
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日:“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词。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捂上了人脸。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磨难,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B.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
D.小说以点带面,重点写老萧家除夕吃甲鱼的情形,既写了老萧被当成“反革命”下放,又写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更暴露了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的事实。

E.老萧哄两个孩子先睡而孩子不睡,是因为孩子怕香喷喷的甲鱼会被父母吃光。
简要说说文章第2自然段写景的特点与作用。
作家老萧为什么粗起喉咙恐吓地对村人说“哎,这是毛泽东诗词”?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说题目“除夕•甲鱼”,结尾却写一院狗的情形,你认为这样结尾恰当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与具体理由。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百年良医的苍生大爱
“悬壶济世秉丹心,妙手仁术暖杏林。”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组长葛宝丰从医65年的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葛宝丰自主创新57项重大医学成果,培养军地骨科专家600多人,年近百岁仍奋斗不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百年良医”。
葛宝丰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1949年8月兰州解放,葛宝丰通过救治解放军伤病员,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员。
上世纪70年代,葛宝丰已成为军内外骨科医学界的一颗闪耀新星。解放军总医院多次想调他去北京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的根在大西北,这里的人民更需要我。”
1999年,葛宝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的家乡河北以及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的多个省市都给出极为优厚的条件邀他前往定居,开辟新的天地,他都回信婉拒,并赋诗明志:“我年逾八十,蹒跚意呆痴,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
面对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机会,葛宝丰一次次选择了放弃;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却没有一次失约:抗美援朝,他主动请缨;服务藏区,他身先士卒;抗震救灾,他临危赴难……
解放初期,西北地区没有几家像样的医院,骨科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技术更是滞后。葛宝丰在国内较早开始了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的学习研究,研制出“V”形钉和梅花髓管内针,突破了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1965年,由他指导的全军第一例、全国第二例临床断臂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打破了国际36小时的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逐步形成了西北骨科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科研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要把目光聚焦在人民需要的课题上。”葛宝丰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既是他潜心科研的出发点,也是他勇攀高峰的推动力。
粉碎性骨折碎片复位和固定是一项困扰世界临床医学的百年难题。葛宝丰不畏艰难、带头攻关,经过多年钻研,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使患者手术后不再利用石膏或夹板作外固定,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这项获国家发明奖的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后,已使18万患者受益。
上世纪90年代初,葛宝丰发现住院官兵中骨创伤患者较多,经一一分析病例,认为主要原因是训练不科学。已年逾古稀的他逐级向上反映,提出科学施训的建议,并用5年时间研制出治疗训练创伤的特效药高肟甲素霜,在部队一直沿用至今。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葛宝丰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定期到一线部队收集疾病防治的一手资料,首次发现了高原环境对官兵骨代谢和骨骼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
在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葛宝丰先后有6项成果属国内首创,4项成果属世界独创,成为大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军队骨科专业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医护人员,仅仅把病人当作亲人是不够的,只有把病人当作自己,才能真切感受病人的痛苦。”葛宝丰多年前关于医患关系的这句名言,如今已成为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秉承的从业信条。骨伤患者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葛宝丰总是千方百计制订最佳治疗方案,精打细算节省每一笔费用,尽可能地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疗效。“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是他平常对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医60多年来,葛宝丰救治患者17万余人次,不仅未出现一起医疗事故,还使治愈率达到98.6%,伤残率降低至0.1%。但说起往事,他很少谈其中的成功,反而常常为手术中的瑕疵愧疚不已。葛宝丰说:“我一生中做了无数手术,但有4例不尽如人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患者的名字和当时的状况。”他还作诗警醒:“为此二三事,郁郁数十年。一上我心头,彻夜不入眠。”葛宝丰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对他从医生涯作了最好的诠释。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葛宝丰拒绝了解放军总医院、家乡及南方沿海城市的邀请,放弃了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把根扎在了大西北。
B.葛宝丰突破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完成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高难手术,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构建西北骨科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C.葛宝丰的医学发明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不仅惠及全军官兵,而且使十多万患者受益。
D.葛宝丰说的话虽然直白,质朴,但是都倾注着真情,传递着实感,后来成为兰州军区总医院医护人员秉承的从业信条。

E.本文不仅叙写了葛宝丰妙手回春的高明医道,而且突出了他早已融入心灵深处的高尚医德,迸发出感人肺腑的震撼力。
葛宝丰被誉为“百年良医”,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题目中的“苍生大爱”在传主身上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葛宝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中国的崛起,有人不免产生联想,昔日德国的野心会在中国再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的中国不能与100年前的德国相提并论
B.“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ios7,对原有操作方式进行了全面更新,这预示着“苹果”将改头换面,真正告别乔布斯时代的风格。
C.“邹东深呼吸”乡村游的营销已全面展开,不仅通过网络媒体宣传,还制作了乡村旅游手绘攻略图,游客可以按图索骥,尽览邹城乡村美景。
D.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外语词汇的过度使用现象也日趋严重,令人忧虑的是,有些外语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每个人都被镶嵌于传统之中,                                           。要使传统保持生命力,就要拉近它与当代人的感情距离;要使传统深入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就要将它和时代、现实、时尚结合起来。
①它需要饵释     ②不可能支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③传统也不是僵化的     ④传统不是绝对清晰明了的     ⑤它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⑥但传统存在着裂缝

A.③⑤④①⑥② B.⑥②③⑤④① C.③②④①⑥⑤ D.⑥②④①③⑤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PDA,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42元。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
(1)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结论:                                                                         
启发:                                                                        
(2)数码产品销售商的角度:
结论:                                                                        
启发: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和他的朋友行走在喧闹的商业中心。突然,这个人说:“我听到了蟋蟀的叫声。”
他的朋友惊呼:“什么?你一定是疯了。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你根本不可能听到蟋蟀的声音!”  
这个人凝神静听片刻,朝一家大型水泥厂走去,那里长着几簇灌木丛。在枝条的下方,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只小蟋蟀。
“这简直难以置信。”朋友说,“你一定有超人的耳朵!”
“不。我的耳朵与你的毫无二致。这完全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
“这怎么可能!”朋友说,“我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从来听不到蟋蟀的声音。”
“是的,你听不到。”这人回答,“这取决于什么对你是真正重要的。让我给你演示一下。”他把手伸进口袋,取出几枚硬币,然后将它们扔到人行道上。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虽然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声音嘈杂,但是他们注意到20英尺以内几乎每个行人都环顾左右,察看人行道上叮当作响的硬币是不是自己掉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4届海南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