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机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古代雅典,梭伦、克里斯梯尼和伯利克里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关注公民大会的作用,注重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政治家们的高瞻远瞩 B.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公民群体的长期斗争 D.古代希腊的社会传统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

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红军的主力……红一方面军,1934年4月时,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

A.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D.土地革命不断深入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A.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B.同苏联达成共识以共同抗美援朝
C.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D.争取苏联的承认以实现中苏建交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A.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C.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 D.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权力集中的政府来领导,也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还需要利用国外的有用资料。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合理结合。……在1949年之后,……政府的现代化意识和领导力量大大加强,曾显示了它的实力。                                
——以上均摘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在过渡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怎样的“威力”?   
(4)据上述材料,说明作者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基本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认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老的基督教强调个人命运是亚当众儿女的普通命运的一部分,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有钱男女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越来越把生活当作获取荣耀和享乐的契机,而不是作为一条通向永恒的幸福或永远的地狱之路的过渡阶段。人本身就是评判过什么样的生活的准则,这是古希腊诡辩家的训言。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异教的古罗马文明,成为艺术和文化兴趣的重心。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许多人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时代。凡不是根据逻辑理性得出的原理,却自称为权威和权势的,都引起人们的怀疑。人们甩掉了传统的枷锁,认为不需要再谨守过去教会与国家为自身权势而强加于人的专制、非理性的那些说法。……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以个人经验、以世俗生活为出发点的思想方式,到18世纪初。已经初步开花结果,绽出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新思想,后来称为“启蒙”(即摆脱偏见和迷信)。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1)据材料一,与“古老的基督教”主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出现了怎样的“变异”? 分析出现“变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主张,又在哪些方面反映了文化传承中的“变异”?
(3)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延续”与“变异”对文化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人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对俄国和日本构成挑战的外部因素及其各自面临的内部挑战。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俄国的改革相比,日本社会改革的突出特色及其成效。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一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
到19世纪30和40年代,法国的共和派与英国的激进民主派都感到上当受骗了,他们曾在各自的国家里,以起义和示威游行的方式,强行发动一次实质上的革命,此后又都被抛弃,没有获得选举权……一些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告诫工人们说,不要期望这个制度会改变得合乎他们的心意。由此,工人们被引上摧毁现行制度的道路,并且要以主要由思想家设想出来的新制度来完全地代替现今的制度。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激进民主派”所发动的“实质上的革命”。这次“革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2)欧洲工人阶级“摧毁现行制度”最初的尝试是哪一运动?据材料概括说明“工人们被引上摧毁现行制度的道路”的原因。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从1931年日本人入侵中国东三省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那些想要打乱国际秩序的人都曾使用过武力,而那些希望保持住国际秩序的人却从未动过刀枪。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此被那些从不接受上次和约的国家发动起来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何要“打乱国际秩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日本侵略扩张之时,“希望保持国际秩序的人”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影响。

来源:2014届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