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怨报:报复。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先王之教,莫荣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
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
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

②作《师说》贻之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伍(háng)     步(kuǐ)
(dí)而不舍(qiè)
B.巡(qūn)鞭(chī)
(dòu)经(zhuàn)
C.隶(ménɡ)弩(jìn)
(yǒu)参(xǐng)
D.规(zhòng)槁(pù)

(zú)                老(dān)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⑦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A.①③⑤ B.②⑥⑦
C.③④⑤ D.②④⑧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来源: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