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过关检测第三阶段练习卷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女为君子儒 |
B.抑为之不厌 |
C.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D.鼓瑟希,铿尔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坐着。 |
B.子路,行行如也 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愤怒。 |
D.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
易:改变。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情:诚,真诚。 |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作:创作。 |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途径。 |
D.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 |
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③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⑥贤贤易色 ⑦求也退,故进之 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
B.①/②⑤/③⑥⑧/④/⑦ |
C.①/②⑦/③⑤/④/⑥⑧ |
D.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吾道一以贯之
A.不吾知也 |
B.偃之言是也 |
C.陈亢问于伯鱼曰 |
D.小人哉,樊须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
B.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
C.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
D.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一项是( )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
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
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仲尼弟子列传(节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岳麓书社)
注:①豭豚:豭,公豬;豚,小豬。文中指以豭豚皮装饰的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后儒服委质 质,通“贽”,礼物。 |
B.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狱:监狱。 |
C.宽以正,可以比众 比:可使亲近、和顺。 |
D.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
造:往,到……去。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子路原本是一位好勇尚力的粗野之人,曾凌辱孔子。孔子却以礼教化子路,终于使子路也成为他的弟子。 |
B.卫国政权更迭出现动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卫灵公的宠妃与太子蒉聩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卫国政治动荡并引发一系列政治事件的起因。 |
C.孔子在与季氏的对话中,充分表露了对子路才能的肯定,孔子称子路具备了一个宰臣应有的全部品质。 |
D.孔子对子路之死,有先见之明。子路死后,孔子也十分伤感,他感叹正是因为有了子路的“护驾”之后,他才没有遭到他人言语的侮辱。 |
当代学人鲍鹏山这样评价子路:“《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请根据上面的选文从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以2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鲍鹏山这句话的理解。
请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2)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