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三3月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地理试卷
下图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A.1963年~1972年 | B.1975年~1986年 |
C.1981年—1990年 | D.2000年~2010年 |
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就业压力大 | B.城市人口比重大 |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 D.人口老龄化严重 |
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据表回答下列各题。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东 |
辽宁 |
第一产业(%) |
1.0 |
1.7 |
12.8 |
9.5 |
9.3 |
第二产业(%) |
23.5 |
53 |
52 |
55.8 |
52 |
第三产业(%) |
75.5 |
45.3 |
35.2 |
34.7 |
38.7 |
导致北京与其它四省(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职能 | B.交通运输条件 |
C.劳动力素质 | D.矿产资条件 |
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A.水陆交通便利 | B.矿产资丰富 |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 D.技术力量雄厚 |
下图是北美马更些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年降水量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B.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
C.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 D.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
马更些河
A.以雨水补给为主 | B.有明显的凌汛 | C.结冰期短 | D.含沙量大 |
下图是四地月均温与月降水量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四地中,分布在大陆东部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各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
A.①地雨热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
B.②地全年降水丰富,有利于水稻种植 |
C.③地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 |
D.④地降水集中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
下图是上海市阴天日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上海城区阴天日数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A.离海洋近,降水量大 | B.气温高,空气上升成云致雨 |
C.水域广阔,水汽丰富 | D.绿地多,空气中固体杂质少 |
自形成以,上海城市等级不断提高,其最重要的原因足
A.气候温暖湿润 | B.平坦开阔的地势 |
C.发达的海陆交通 | D.矿产资丰富 |
冬小麦为每年秋季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下图是某地区冬小麦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日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影响M、N两地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 B.地形 | C.降水 | D.洋流 |
在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M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是
A.逐渐增大 | B.先减小后增大 |
C.逐渐减小 | D.先增大后减小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图(下图)。
(1) 淮河是我国洪涝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
材料二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2000—2009年气温、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指该时间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时间 |
气温(℃) |
降水(mm) |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多年平均 |
14.5 |
14.4 |
26.1 |
15.3 |
1.8 |
850 |
165 |
465 |
164 |
57 |
2000~2009年 |
0.6 |
1.0 |
0.0 |
0.5 |
0.9 |
54 |
-19 |
81 |
-16 |
8 |
(2)列表分析淮河流域2000—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三 21世纪初,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从而吸引了苏州市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装配等企业大量迁入。下面是苏州和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如表:苏州、宿迁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比较表
表
|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值 |
平均工资水平(万元) |
||
苏州 |
宿迁 |
苏州 |
宿迁 |
|
2005年 |
5:65:30 |
42:34:24 |
2.4 |
0.9 |
2010年 |
2:57:41 |
18:52:30 |
3.3 |
1.6 |
如表:宿迁经济发展指标表
表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二产业 就业人数 (万人) |
域区面积 (万km2) |
工业“三废” |
||
废水(万吨) |
废气(亿m3) |
固体废弃物 (万吨) |
||||
2005年 |
375.9 |
5. 85 |
12 |
4040 |
94.6 |
41.2 |
2010年 |
1304.8 |
23.28 |
68 |
5100 |
116.5 |
72.3 |
(3)据材料一、三,分析宿迁吸引苏州企业迁入的原因,并简述企业的迁入对宿迁市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