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花八门(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粉丝”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 
④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以上关于我国人们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一致的
D.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4分)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6分)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反馈检测: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