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4届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向盛有Cl2的六个集气瓶甲、乙、丙、丁、戊、己中各注入下列液体中的一种,经过振荡,现象如下图所示,则甲、乙、丙、丁、戊、己注入的液体分别是
①AgNO3溶液;②NaOH溶液;③水;④淀粉-KI溶液;⑤FeCl2与KSCN混合液;⑥NaBr溶液
A.④①②⑥⑤③ | B.⑥①③④②⑤ | C.⑥③②④①⑤ | D.②①③④⑥⑤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液溴不导电,所以液溴是非电解质 |
B.BaSO4不溶于水,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极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 |
C.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一定是一种单质 |
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
在5NH4NO32HNO3+9H2O+4N2↑反应中,被还原的氮原子与被氧化的氮原子数目比为
A.3∶5 | B.5∶3 | C.5∶2 | D.2∶1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6.9 g过氧化钡(BaO2)固体中阴、阳离子总数约为0.2NA |
B.常温常压下,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
C.在1 L 0.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
D.某密闭容器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
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① G → Q + NaCl ② Q+ H2OX + H2 ③ Y + NaOH → G+ Q+H2O ④ Z + NaOH → Q + X + 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A.GYZQX | B.GYQZX | C.QGZYX | D.ZXGYQ |
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氯气:①用含HCl 146 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87 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所得的氯气
A.①比②多 | B.②比①多 | C.一样多 | D.无法比较 |
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
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 |
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Ba(OH)2溶液300 mL(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反应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1 | B.0.1 mol·L-1 | C.0.2 mol·L-1 | D.0.3 mol·L-1 |
某溶液中有①NH4+、②Mg2+、③Fe2+、④Al3+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是某同学对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所作的评价,其中评价合理的是
编号 |
化学反应 |
离子方程式 |
评价 |
A |
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
CO32-+2CH3COOH =2CH3COO-+H2O+CO2↑ |
错误,碳酸钙是弱电解质,不拆写 |
B |
Ba(HCO3)2溶液中通入过量NaOH溶液 |
Ba2++HCO3-+OH-=BaCO3↓+H2O |
正确 |
C |
碳酸氢钠的水解 |
HCO3-+H2OOH-+H2CO3 |
正确 |
D |
等物质的量的FeBr2和Cl2反应 |
2Fe2++2Cl2=2Fe3++4Cl- |
正确 |
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和X不可能是
A.甲为C,X为O2 |
B.甲为SO2,X为NaOH溶液 |
C.甲为Fe,X为Cl2 |
D.甲为AlCl3溶液,X为NaOH溶液 |
某氧化剂中,起氧化作用的是X2O72-离子,在溶液中0.2mol该离子恰好能使0.6mol的SO32-离子完全氧化,则X2O72-离子还原后X的化合价为
A.+1 | B.+2 | C.+4 | D.+3 |
下列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SO42-、Na+、K+、Cl-
②中性溶液:Mg2+、Fe3+、SO42-、Cl-(已知Ksp[Fe(OH)3]=2.6×10-39)
③由水电离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Na+、K+、SO42-、HCO3-
④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中:Fe2+、NO3-、I-、Al3+
A.③④ | B.②④ | C.①② | D.只有① |
将等物质的量的金属Na、Mg、Al分别与100 mL 2 mol/L的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V(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2.24 |
B.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
C.反应时,Na、Mg、Al均过量 |
D.曲线b为Mg与盐酸反应的图像 |
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K+一定存在 |
B.100 mL溶液中含0.01 mol CO32- |
C.Cl-一定存在 |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
储氢纳米碳管的研制成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用电弧法合成的纳米碳管常伴有大量的杂质碳纳米颗粒,这种碳纳米颗粒可用氧化汽化法提纯。其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C、CO2、H2SO4、K2Cr2O7、K2SO4、Cr2(SO4)3、H2O七种物质。
(1)请用上述物质填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
(3)H2SO4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填选项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A.氧化性 B.酸性 C.氧化性和酸性 D.还原性和酸性
(4)若反应中电子转移了0.8 mol,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升。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克A和4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molC和32克D,则C的摩尔质量为 。
(2)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②若实验室配制450mL1.19 mol/L的稀盐酸,需用该浓盐酸________ mL,如下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1.19mol/L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盐酸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1.19mol/L。
(已知A、B、C、D是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且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中的H2O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若A可用于自来水消毒,D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
①加热蒸干B的溶液不能得到B,则B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制取A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A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制C的溶液时可加入少量的______(填物质名称)以抑制水解。
(2)若A是某强酸的稀溶液,则A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
(3)若D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B有两性,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A、B、C的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D是气态酸性氧化物,则D可能是______或______(填化学式),鉴别这两种气态酸性氧化物常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试剂名称)。
某校课外小组为测定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
学分别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方案Ⅰ.甲组同学用沉淀分析法,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已知Ba(HCO3)2可溶于水]
(1)实验时,过滤操作中,除了玻璃棒、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 。
(2)洗涤沉淀B的操作是 。
(3)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m g,沉淀质量为n 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方案Ⅱ.乙组同学的主要实验流程图如下:
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4)该实验中装置B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 (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5)在C中装碱石灰来吸收净化后的气体。
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实验中吸收净化后气体的干燥管在充分吸收气体前后的质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填“越大”、“越小”或“不变化”)
②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的同学认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反应前后都要通入N2(如右图),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