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北京]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振奋哀声叹气参(yù)风流倜(dǎng)
B.诟病沧海一栗笑(yàn)犯而不(jiào)
C.渲泄举步维艰(shà)那色厉内(rěn)
D.会晤金榜题名(chéng)罚少不(gēng)事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大学生村官李运起看到村民辛劳一年,收入有限,就萌生了先发展养猪业,     建立生态产业链,借以提高村民收入的想法。
②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摄制组走进三亚黎苗旅游区,为英国版三亚旅游形象广告取景拍摄,该旅游形象广告将在英国       两年。
③为了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      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日常管理。

A.继而联播自制 B.既而联播自治
C.继而连播自治 D.既而连播自制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市将在古都风貌保护区的四合院内,试行“北京人家”经营模式,探索风貌保护、居民就业和发展经济三位一体。
B.丁俊晖即将奔赴英国征战斯诺克世界锦标赛,他能否发挥最佳水平,并最终取得冠军,关键在于他比赛时的心态。
C.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奖杯的设计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理念,奖杯的制作、设计历时5个多月。
D.2013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以“水——生命之源,从哪里来”为主题,旨在引导孩子珍惜水资源并积极参与环保的意识。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    ,;   ,。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又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①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②有绿发似的森林
③它像少女似的含羞
④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
⑤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⑥它有丰饶的水草
A⑥②①③⑤④ B③④①⑥⑤② C⑥⑤④②①③ D③①⑤④⑥②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一副对联巧妙地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沂水舞雩”和“濠梁之辩”。
B.“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是后人用形象化的说法,分别对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散文的评价。
C.《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最富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D.孙犁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荷塘月色》体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得观而后已:停止
B.所至不遗余力殆:大概
C.溺其美而其中动:移动
D.以一时之兴适:满足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余寻花是也 B.废而返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C.可谓狂且癖矣 D.惟诗皆信口率笔

 孰能讥之乎                         及河,则在舟中矣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
B.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我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说我是妖呢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秦之时,羞文学,好 武 勇 贱 仁 义 之 士 贵 治 狱 之 吏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生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取材于路温书《尚德缓刑书》)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出不入兮往不反,       ,带长剑兮挟秦弓,           。(屈原《国殇》)
但以刘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看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一声横笛锁空楼”中“锁”字用词精当,请结合诗句对“锁”字作简要赏析。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又名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古琴琴身依照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等。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表示音位的十三徽①,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符合天圆地方之说。在中国古代的诸多乐器中,大概没有什么乐器像古琴这样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文化寓意。
古琴乐没有二胡的如泣如诉,不如古筝的响亮欢快,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古琴音色明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古琴的音色分三种,即泛音、散音、按音。泛音玲珑剔透,像天一样空灵清越;散音浑厚如钟,像大地一样坚实厚重;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像人一样丰富多变。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与“人籁”,讲求天地人和,认为“天籁”最高最美。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认为道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天的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古琴乐追求高逸、深远的意境,代表着天地间永恒绝对的大美。古琴的演奏技法也融入了道家所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以左手按弦取音。左手在演奏技法上比右手更加多样,如吟、揉、绰、注、进、退等。多种手法的应用使古琴的音色,似虚似实,似有似无,余音绵长不绝。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有一段话: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②,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可见古琴演奏是十分讲究的,正是遵循这些近于苛刻的要求,才易于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取材于陈业秀《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注释:①徽:亦作晖。古琴定为十三音,每音在琴面左侧饰以金玉或螺蛤的圆点为标记,谓之徽。②鹤氅,深衣:古代两种服饰。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琴位居文人“四事”之首,是因为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B.历史上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后世便都以桐木做古琴面板。
C.古琴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分别体现了“天地人”的不同特点。
D.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左手按弦取音,因为演奏时左手比右手灵活。

根据文意,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古琴艺术蕴涵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古琴的音色体现出道家   的思想,古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体现出道家推崇的   ,古琴的演奏技法融入了道家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弹奏十分讲究,体现出道家所追求的   的境界。
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的一段话,说说古人弹琴都有哪些讲究。请分条概括,每一条不超过7个字。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
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
“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
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衬托老庚的作用。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解释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
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
文中工头模样的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兴趣产生热爱,兴趣产生动力,兴趣产生愉悦,兴趣催人奋进,兴趣创造成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请以“兴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来源: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