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宫绦(tīao)讪讪(xiàn)恫吓(xià)鱼凫( fú )
B.默契(qiè )嚼烂(jiáo)广袤(mào)脚踝(guó )
C.磅礴( bó )提防( tī )伺候(shì)孱头(càn )
D.监生(jiàn)纶巾(guān)谛听(dì )沧海(cāng)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纨绔鲁莽繁文褥节礼上往来
B.俨然残骸惊涛骇浪沸反盈天
C.青冢嘻戏咄咄逼人长弘化碧
D.桌维樯橹残羹冷炙放旦无礼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亳州新闻网5月1日讯:涡阳县2011年第一批国补农机具,日前已分批、集中发放到农户手中,真是大快人心。
B.针对媒体曝光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蒙城县质监局筚路蓝缕,积极行动,对全县大型超市和馒头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馒头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C.日前,利辛县投入508万元,在全县中小学校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1505个“电子眼”, 为广大师生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D.近期,由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感恩·善学”大型公益报告会走进谯城。专家声情并茂的演讲、灵活机智的互动方式,深深感染了每位在场的观众。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做考场作文语言是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地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B.某地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C.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亮丽的乐章。
D.亳州市政府论坛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政府态度明确,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和解决问题。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B.《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曹雪芹的中篇纪传体小说,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记述了贾家荣、宁两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C.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其三要素为: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人物。
D.《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八题)
(1)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人生如梦, 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想当年,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_______________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 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第二段(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大家都叫郑能“神线”)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了解名人,走进名人,既可以丰富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请从“三曹”、华佗、老子、张良、庄子、伍子胥等人中任选一个,并仿照下面例子的语言形式以导游员的口吻写一段话。(6分)
例子:导游介绍包拯
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个大臣,他铁面无私、为民做主,三口铜铡让那些为非作歹之徒胆颤心寒,他就是包拯——包青天。他是合肥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安徽人的骄傲。各位游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包公祠,走进包拯,走进历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雷雨》中曹禺为鲁侍萍精心设计的语言向来为人称道。比如: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请问:这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鲁侍萍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婆媳之间……有时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结果是同学之间友谊断了,朋友之间关系淡了,邻里之间开始冷战了,婆媳也分锅吃饭了……
是啊,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但如果人人都能多一点坦荡,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接纳,少一点排斥…… 那么,你我的心灵就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与套作。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神清气爽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骐骥:骏马
D.鸡豚狗彘之畜畜:蓄养

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之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其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文字描述了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的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第二段文字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方面来“劝学”,阐明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C.第一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说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D.第二段文字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用心专一。

翻译(8分,每小题4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2011学年度安徽省亳州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