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2-2013学年江苏如皋东部共同体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关于地球形状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接近正圆的球体 | B.大地如覆盖 | C.天圆地方 | D.地方如棋局 |
由于地球是圆形的, 所以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 总是先看到 ( )
A.船身 | B.船头 | C.船尾 | D.桅杆 |
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本初子午线就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
B.本初子午线就是1800 经线 |
C.本初子午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
D.本初子午线就是00经线 |
符合经线特点的叙述有 ( )
①与地面垂直②长度不等 ③与纬线垂直相交④连接南北两极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 )
A.赤道 | B.20°W经线和160°E经纬 |
C.20°E经线和160°W经线 | D.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 |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 B.地球本身不发光 |
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 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
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B.昼夜交替 |
C.二分至二至日的产生 | D.四季交替 |
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是 ( )
A.23.50 S | B.赤道 | C.66.50N 或66.50 S | D.23.50 N |
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 )
A.北寒带 | B.南温带 | C.北温带 | D.热带 |
地球上终年炎热的地区是 ( )
A.温带地区 | B.两极地区 | C.高山地区 | D.赤道地区 |
下列所列的四个比例尺中, 最小的是 ( )
A.图上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 B.1/50000 |
C.五十万分之一 | D.1: 1000000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凹进, 可以判定为 ( )
A.山谷 | B.盆地 | C.陡崖 | D.山嵴 |
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 正确的有 ( )
①在任何地图上都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别方向
②地形图上, 等高线在陡崖处出现重合
③有了地图, 就可以知道图示范围内的地形高低起伏状况
④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 所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就不同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外出旅游最常用的地图有 ( )
①导游图 ②地形图 ③政治地图 ④交通图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 |
下列有关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度数均按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大 |
B.东半球的经度按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大 |
C.西半球的经度是按逆时针方向逐渐增大 |
D.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 |
从卫星照片上看,地球表面最显着的差别是 ( )
A.草原和沙漠的分布 | B.山脉和河流的分布 |
C.城市和农村的分布 | D.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
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两极周围均是陆地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③东、西半球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④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大洋均跨南、北半球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起连成一片 |
B.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起互不相连 |
C.七分是陆地, 三分是海洋, 海洋彼起互不相连 |
D.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起连成一片 |
下列各组所列的两大洲中,以运河作为分界的有 ( )
①亚洲、非洲②亚洲、欧洲③欧洲、非洲④北美洲、南美洲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 |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 |
对于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科学家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 |
B.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 |
C.它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
D.是根据一次偶然发现而提出的,缺乏科学依据 |
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
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 |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
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
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②地中海将会消失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非洲
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