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练习卷
据调查,我国居民参加储蓄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有86%的人是为孩子上学、养老、购房做准备。这表明( )
A.储蓄存款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 |
B.储蓄存款不仅是投资活动,也是计划消费行为 |
C.储蓄存款有利于聚集闲散资金,支援国家建设 |
D.居民消费水平已超过了生产发展水平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为5%,则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
A.7 392元 | B.79 464元 | C.79 926元 | D.86 240元 |
在传统人民币理财产品慢慢淡出投资者视野的时候,各家商业银行轮番推出新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以维持原有重点客户,增加新客户。各商业银行之所以这么做,最终是为了( )
A.提高证券的利率 |
B.吸收更多的存款 |
C.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 |
D.引导客户的投资方向 |
2011年7月7日,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加息一定会使储户的实际收益增加 |
B.加息会使企业的负担减小,从而减少企业投资,抑制通胀 |
C.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加息有利于增加银行的利润 |
D.加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 |
有人说,贷款买房做“房奴”,实际上是在给银行打工,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原因是( )
A.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 |
B.贷款人需要偿还银行提供的本金 |
C.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给借款人是要收取一定的利息的 |
D.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 |
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相比,活期储蓄的( )
A.流通性更强 | B.流动性更强 |
C.风险性更高 | D.收益性更大 |
《2011年第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3%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参加储蓄,倾向于消费的居民仅为17%。更多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参加储蓄的原因可能有( )
①储蓄存款的收益高 ②存款利息率上调 ③储蓄存款的安全风险低 ④储蓄存款灵活方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商业银行如果没有收回货币资金,那么其就没有了流动性,而银行赖以发放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居民储蓄。一方面,储户要支取存款;另一方面,银行却没有收回货币资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银行就可能发生支付危机,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这说明( )
A.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 |
B.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
C.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银行 |
D.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本着安全性原则 |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由政策性银行转型而来的商业银行。转型后的国家开发银行的主体业务是( )
A.存款业务 | B.贷款业务 |
C.结算业务 | D.买卖外汇业务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商业银行,尽管其组织形式、名称、经营内容各异,但就其经营业务来说,一般均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下列属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是( )
①吸收存款 ②发放贷款 ③办理结算 ④向中央银行借款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各商业银行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各商业银行的这一举措( )
①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促使其增加服务品种,更好地满足公众需要
③可使其功能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④意味着存款业务不再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某镇政府为了加快本镇经济发展,决定上一个3 000万元的大项目,却缺少资金,于是镇长找到当地农业银行行长,希望其给予贷款。农行行长面露难色,因为该政府前几年搞的几个工业项目均不成功,欠农业银行的几千万元贷款尚无力偿还。但镇长却对农行行长再次拍了胸脯并说:“反正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再说,即使最终损失了贷款,银行多印些票子不就得了……”
假如你是该农业银行的行长,你应该如何答复这位镇长?
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7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0%,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56%。这是央行2011年以来第三次加息。
(1)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央行连续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但有利于居民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的增加。请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