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练习卷
按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给出拼音。
诠( )释 真谛( ) 跌dàng( )
憧jǐng( ) 广mào( ) bì( )益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忠实 ( ) 丰富 ( ) 真谛 ( ) 奇丽 ( )
形象 ( ) 理想 ( ) 现代 ( ) 缩影 ( )
填空。
《你打开一扇门》是当代作家_______为《中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一篇_______。
打开这扇门,走进去,________新鲜的景物,_______未知的世界,这是一件
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
你用彩色的文字,________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
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 |
B.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 |
C.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 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
D.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
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
神和情感的结晶。
下面语句排列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①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
③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 ④ 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A.①④②③ | B.③②④① | C.②③①④ | D.②①③④ |
用正楷抄写下面一段话:
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一定不会空手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划线的词语:
为你打开一扇门。 ( )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个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 )
而对那些把你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 )
下面意思表达最准确、最连贯的一项………………………………( )
A.本次语文知识竞赛获一等奖的3名选手,奖《现代汉语词典》一部。 |
B.本次语文知识竞赛评出一等奖3名,各奖《现代汉语词典》一部。 |
C.本次语文知识竞赛中评出一等奖各3名选手,分别奖《现代汉语词典》一部。 |
D.本次语文知识竞赛评出一等奖3名,各奖一部《现代汉语词典》。 |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解释文中的词语.
缩影( ) 憧憬( )
裨益( ) 共识( )
将上述语段按照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用“//
划分为四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 B.说明 | C.议论 | D.抒情 |
联系全文,具有点题意义的上述语段中的句子是( )
A.① | B.⑤ | C.⑩ | D.⑿ |
问题探究:
① 怎么理解: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
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句中“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就作者这个看法请你举一个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并稍作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者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段话,把“文学”、“感情”、“修养”三个词语串联起来。(不多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
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鼓动煽动鼓励鼓舞 | B.欢乐欢畅欢快欢欣 |
C.揭穿揭发揭示揭露 | D.表扬表彰赞扬表白 |
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A.家用净水器的迅速普及正说明了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 |
B.进行技术革新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
C.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
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仿照例句的格式补充完整句子。
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阅读文学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 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
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月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 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 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
在此献身。
⑤ 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 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
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⑧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有通电。
⑨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交叉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有块厚厚的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⑾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⑦“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⑧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回了一箱蜡烛。”
这里蕴涵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中“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却执意不用灯,偏要点上蜡烛,
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文段⑨中“十多年过去了”一句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B.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但没运用语言描写。() |
C.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