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选出下列句子或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

A.旧时栏楯(shǔn) 偃(yàn)仰啸歌尘泥渗(sèn)漉以手阖(hé)门
B.长号(hào)不自禁 死而湮(yān)没抶(chī)而仆之凭几(jī)
C.旌(jīng)其所为五人之皦皦(jiǎo)赠谥(shì)矫(jiǎo)诏
D.扼(è)腕墓道投缳(huán)道路 钩党之捕(pǔ) 呱呱(guā)而泣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敛赀财以送其行 B.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C.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大母过余曰

A.是谁之过与?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人往,从轩前过 D.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C.而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以亦以明死生之大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亭东至足下皆云漫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远古刻尽漫失德高望重
C.发其志士之悲哉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顷之,持一象笏至”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他日,汝当用之 B.佯狂不知所之者 C.儿之成,则可待也 D.怅恨久之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A.抶而仆之 B.夭其稚枝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既泣之三日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娘以指叩门扉
③且立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④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⑤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⑥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⑦余始循以入                          ⑧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⑨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⑩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③/②⑤/④⑦/⑥/⑧⑨/⑩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⑩/⑧⑨ D.①③/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⑤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⑦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⑧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⑩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A.①/②⑥⑦⑨/③⑤⑧/④⑩ B.①⑤⑧/②⑦/③/④⑩/⑥⑨
C.①②⑦⑧/⑥⑨/③⑤/④⑩ D.①②⑦/⑥⑨/③⑤⑧/④⑩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轩是作者书斋的名字,文中作者借书斋这一地点,先后叙写了与之有关的祖母、老妪和妻子三位女性的事,抒发了人世变迁及思念亲人之情。
B.张溥是明末文学家,他的《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志铭,记载了明末在反对阉党的斗争中英勇就义的五位烈士,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顺昌。
C.自古文人墨客以东岳泰山为吟咏题材的诗文数不胜数,但他们大多者是对苍松绿树掩映下的泰山秀丽风光的描绘、歌颂,而姚鼐的《登泰山记》描绘的则是冰雪覆盖下的泰山,别具一格。
D.龚自珍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以敏锐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病梅馆记》就是其中一篇,作者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这种药只需要服用三天,它简单的结构让其生产成本比原来便宜80%。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Yuanqing Tang参与这种药物的研发,他说:"我们希望能证明RBx-11160对治疗疟原虫类的抗药性是有用的。"Tang和同事的方法是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 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选自《新华文摘》)
对“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一句中“革命性”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能从根本上改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的抗药性。
B.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药性独特,它与氯喹具有截然不同的治病机理。
C.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强,可大幅度提高对疟疾寄生虫的杀灭率。
D.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快,可以大大缩短疟疾病的治愈时间。

对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寄生虫在消耗血红蛋白时能产生有毒血红素。
B.有毒血红素在体内传输会导致疟疾的难以治愈。
C.青蒿素是通过阻断有毒血红素的传输而有效治疗疟疾的。
D.人体内的内血红素是由寄生虫生命活动而产生的。

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分析青蒿素杀死疟疾原虫的机理,弄清青蒿素中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是研制新药RBx-11160的关键环节之一。
B.利用植物青蒿提取的青蒿素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青蒿本身便具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C.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修饰,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D.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RBx-11160,同其他的药物结合使用,有可能杀死人体内所有的疟疾寄生虫。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陈王曹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选自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释: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③袁氏:指袁绍、袁术。
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诵读诗论  ②言出为论    ③植既以才见异    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以丁仪、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翻译:(4分)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你认为哪个好,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根据要求填空
(1) 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王安石这样表达:“至今商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 金陵怀古》)
(2) ______________,月满西楼。《一剪梅》
(3) 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4)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来直接抒发自己对三五之夜的项脊轩的环境的喜欢。
(5)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来描绘刚登上泰山后所看到的雪景。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但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拔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6分)
①“一个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外一个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言运用
指出下列各句语病的类型:
(1)为充分体现志愿者的工作价值,亚运会前夕,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创造性地推出了“志愿时”,即科学记录志愿者的上岗时间,并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予以激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借对研发的专注和对用户需求的朴素尊重,丁磊被业内人士视为最正宗的互联网人,而他所掌舵的网易,也因崇尚技术而被资深互联网从业者谢文认为是最接近美国硅谷主流气质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鲮鱼和鲦鱼放在一个用玻璃板隔开的水池的两侧。鲮鱼喜欢吃鲦鱼。开始时,鲮鱼为了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如是经过多次后,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游去。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走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源:2010年四川南充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