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宁夏卷)缺作文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 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 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 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报"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
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董劲松同志,。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来源: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来源: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3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2.

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3.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 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 "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 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yA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谢。"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 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於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气力的勺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军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役的细节描写上。

B.

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役责骂和恐吓。

C.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给管营的书礼拿出来。

D.

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

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一句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新唐书•循吏列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

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使者:出使的人

C.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赢利:获得的利润

D.

吏岂自费邪                    自费:自己耗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受材瓦官           当其欣所遇

B.

及其所既倦           师之所为,郑必知

C.

帝命有司与之,著令          或寄所托

D.

今不诛辟,可使者惟两京耳     于其身也,耻师焉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 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 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 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 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 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 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 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