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山东]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寒(jìn)发(jiǒng)(cù)然相形见(zhuō)
B.(mì)食(xī)取(jǐ)梁(zī)孜不倦
C.(yān)红(zhì)碍两(qī)(shì)才放旷
D.(jī)绊(bīn)临(yǔn)吸味同(jiáo)蜡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要诀 苍海桑田 锲而不舍 吹毛求疵
B.商酌 矫揉造作 根深蒂固 重蹈覆辙
C.掂念 断章取义 销声匿迹 豁然贯通
D.玄虚 坚闭清野 格物致知 精美绝伦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
B.街道平坦宽阔, 楼房鳞次栉比,这是临沂市新城区的美好景象。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在思考中有所顿悟。
D.央视一套的《正大综艺·墙来了》栏目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总有点乐不思蜀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B.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C.大陆目前正积极筹组赴台采购团,大约7至9个以上的采购团计划在5至9月间先后赴台考察并洽谈采购事宜。
D.最近,某煤炭公司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本公司最近发生的一起严重责任事故的调查结果及其处理意见,以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_______,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作为一部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的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大多不是他们“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午,你因办黑板报耽误了吃饭时间,当你赶到餐厅时,发现王师傅正在关闭卖饭窗口,这时,你该如何对王师傅说?(3分)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达中学九(3)班同学准备出一期文学主题手抄报,张明同学负责撰写手抄报头版的“报首寄语”,在“寄语”中,他想用两句话对“文学”的功用进行诗意的描述,想了一句后遭遇“思维卡壳”,请你帮他完成另一句。(3分)
文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题为“春望”,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诗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认为“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2分)
(1)召廷臣诘责      
(2)景濂,几误罪言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坐客谁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濂具实对为坛而盟,祭尉首
C.或指书曰安陵君许寡人
D.彼尽忠陛下耳舜发畎亩之中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变
不同时期
出现的通信方式
文字发明以前
实物信
书写材料改进后
(1)          
尺素书
纸发明后
(2)          
(3)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等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3分)
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4分)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说明了什么?(2分)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7分)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 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注释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
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几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6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作(共50分)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

来源:2012届山东省临沂市中考样卷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