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摘沤心沥血绿林(ù)为虎作伥(wéi)
B.冒然老骥伏枥炽热(zhì)原形毕露(1ú)
C.歉收一筹莫展着装(zhuó)阴错阳差(chā)
D.皈依以逸代劳刹那(shà)十二生肖(xiào)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今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因向节目中植入过多广告而遭网友“炮轰”,:、勾大众所诟病。
B.李明同志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但他的某些议论却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应一概否定。
C.无论著述或教学,都需不断开拓与更新,如果只是一味炒冷饭,学问是难有长进的。
D.出色的棋手对弈,必全神贯注,轻率不得,任何一丝微言大意都可能导致局面逆转。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管是企业的低碳行为,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其实都是要行之于简朴自然,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光纤通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
C.谁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呢?关键在于政府起主导性作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D.“小虎队”这个演唱组合的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山塘街号称“姑苏第一名街”,长约七里,“七里山塘”由此得名。入夜漫步七里山塘,                                                       。一点连着一点,一片连成一片,把现实中渐生出寒意的那颗心徐徐地温热了起来,紧接着,眼角边沁出一股潮热之气。
①沧桑的老街老墙和林立的新妆商铺参差并存,熟悉陌生得如同梦境
②我带着五分酒气、三分诗意外加两分聊发的少年情怀坐于船中
③街灯一盏一盏次第亮了,仿若一扇一扇远古的窗户打开了
④顾左右,瞻前后,前后左右黑幕之中全是红色的灯笼
⑤河中的繁灯流动着,明明灭灭,消消沉沉,朝朝暮暮,是乘船夜游的好时光

A.③①⑤⑦④ B.①③②④⑤ C.④⑤③①② D.②④⑤③①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亮老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和“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三副对联称颂的对象分别是屈原、蒲松龄和辛弃疾。
B.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官》)等。
C.《悲惨世界》《羊脂球》和《老人与海》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雨果、美国的海明威。
D.“文艺复兴”指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文学成就上来看,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是主要代表人物。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
下列语句巾,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赋有用贼:侵害,妨害。,

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                                  (   )

A.①其根壮而叶大②视其处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下列语句编为旧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放,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守同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 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 疏 轻 而 不 坚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
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⑦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
⑧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
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
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曹操墓出土?
千余年来,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2009年末,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掘2号墓却被认为是曹操墓——高陵。
此墓规模巨大,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其墓室的规格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幸存一些遗物。250余件器物有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器类又分铜带钩、铁甲、玉石圭等。这些器物绝大多数非常小,也很粗糙,符合曹操“薄葬”的主张。
此次出土的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因为它们上面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史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在墓室中,人们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人体,其中,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遗骨应该是曹操——文献记载曹操终年为66岁。
此外,该墓位置与文献、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调查资料显示,西豹祠当时就在今漳河大桥南行一分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1998年,西高穴村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中也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就在这里。
据此,以潘伟斌为首的河南省有关文物考古考家认定这就是迷团重重的曹操高陵。
但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却出言谨慎。他说,据《魏书》载,曹操的夫人死时为70岁,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而现在两县女性遗骸年龄最大的才50岁。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是并穴,帝边就该有他夫人的墓。将来发掘1号墓时如确认有70岁女性的遗骸结论才能充分。而资深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也谈到,虽然《吕氏春秋》说“世无不盗之墓”,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九成以上都被盗过,对那些追缴来的器物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比如,收缴过程、如何盗掘等,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器物真伪的争论。
潘伟斌等人认定此墓是曹操墓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
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认定墓主身份的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就是考察随葬器物和墓中遗骨。
B.依靠历史文献可以非常准确地判定墓葬的地点、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
C.王巍之说表明“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还有漏洞。
D.蒋赞初希望搞清楚追缴器物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假冒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鹭鸶的国境
陈芳明
(1)驱车穿越苟果的田间公路时,惊见一只鹭鸶悠悠飞起。我不得不缓停车子在路边,注视那稀有禽鸟的盘旋。我甚至熄掉引擎,只因为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并且感到震撼。车窗外的白鸟,展翅的姿势何其优游自在,飞翔的速度何其从容不迫。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那白色的鹭骛在绿色的水田巡行低飞。凡是它飞过的地方,都构成一方安详的国度。最后,它停驻在远处的田埂,背景正好是一,瞳幽静、古老的农庄。
(2)白色的鹭鸶,似乎在引导我恢复久已遗忘的记忆。由于它的存在,我才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葱郁的竹林,谦逊的农舍,写意的流水,无私的稻田,一时之间都回到我的眼前。鹭鸶的白翼,竞能负载如此宽幅的风景,竞能唤起那么多失落的岁月,我竟一时无语。它站在那里,旁若无人,睥睨四顾,孤高的站姿,几许鄙夷、几许傲慢的神情,如此自然地把这块土地当作它的领土。面对这白鹭,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
(3)多年来,我在旅途上不停奔波,不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现在,闯入鹭鸶的国境,我一时竞不知所措。同样的景色,不也存在于我年轻的时光中?那时坐在自己家乡的山头,俯望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接受过山河的祝福,接受过稻穗的颂赞和乡间农庄的抚慰,它们让我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然后,我怀着一份过人的勇气离开家乡,开始构思人生的理想。在长年的追逐过程中,我渐渐放弃了最初的依靠。而所谓理想,岂非都是一些假想?如果不能与自己的土地相衔接,如果不能救助走向衰微的家乡或负载生养自己的国度,那么对理想的追逐不仅是虚幻,而且也是一种逃避。
(4)鹭鸶再次展翅飞起,在农庄前的低空回旋。它左顾右盼,缓缓控制着速度。暮霭渐渐下降,它的羽毛反而显得更为洁白明亮。然后,绕了两圈,它又回到了原点停驻。我爱极了以这样的角度观察它,我更可同时端详那安逸的农庄:色调灰暗的瓦片,配.合着淡淡的白墙,与屋前的绿色水田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颜色的合成,毫不矫情,坦然面对广阔的天地。,无悔无罪的风景,对照了我卑微的内心风景——都市里浮华的颜色,仍暗藏在我内
一角,果然禁不起乡间水田素朴的检验。
(5)偶然路过苗栗,这片我不曾给予丝毫关注的县境,它却让我再一次寻回失去的时光。在不知名的农庄前,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回到家乡,我以为已经了解故土。可事实是,那样多的未知,我未曾探访。出现在眼前的农庄,矮檐长墙,白屋绿荫,掩藏着一个旧梦,此时的我,应该可以给予新的定义与诠释。逝去的,并不等于全然消失,追寻理想,不必然要放弃旧梦。
(6)苗果平凡的乡间,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选自《掌中地图》,有改动)
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请概括其原因。
文章在第(1)、(3)、(4)自然段中均写到“农庄”,这三次从不同角度抒写“农庄”,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第(5)自然段中说:“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综观全文,请解释这个隐喻(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的含义并简析本文运用这种隐喻手法的好处。
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墓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
406网上论坛。主题:“Made in China”。
甲: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激动。历史上,我们中国制造了多少领先于世界、让外国人惊叹的东西啊,比如四大发明,比如长城、大运河,比如兵马俑、地动仪,比如京剧、书法。Made in China,牛!
乙:岂止是历史,今天,我们不也制造了“鸟巢”、“水立方”吗?
丙:姚明、章子怡等国际明星不也是Made in China吗?中国人制造的东西多了……
丁:很多国外大牌产品,像汽车、家用电器等现在都是中国制造了。
戊:可我们不能总是干“制造”这种体力活儿呀。
己:体力活儿怎么了?只要是诚实的劳动,就比造假强!
庚:“制造”就一定是体力活儿吗?
请围绕“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