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1-2012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古诗文积累: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总给人凄凉悲伤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
、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读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我们很容易想起王维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思乡是每一个游子不变的情结,(A)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和(B)崔颢《黄鹤楼》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_”都直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yùn( )藏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琼枝,沉默的自然yùn( )育着希望与梦想。
②勤劳的土家儿女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yǎn( )生息,他们因地zhì( )宜培育出了许多特色水果品种。
解释划线的字。
①平地三月花,深山中则四月花。( )
②这次生日宴会,她花了很多钱。( )
领略先贤古诗文之精华。
客至① [唐]杜甫
舍②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⑤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⑥尽余杯⑦。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明府,县令的美称。②舍:指家。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⑤肯:能否允许。⑥呼取:叫,招呼⑦馀杯:余下来的酒。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A)材料一中客至是什么季节?(B)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C)这种诗体颔联和颈联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仔细阅读材料一,我们会发现首联、颔联内容为 A 客,颈联、尾联为 B客(各填一动词)。
、解释材料二中划线的字词。
、材料二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请在材料二中找出与“公取自食之”中的“食”意思相同的词。
、比较两则材料,说说杜甫和王安石各有什么传统美德?
感悟人类对和平之渴望。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美国作家)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白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说说文段中“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请你通读全文,概括说说文中揭示的现实是什么?
、请你说说为什么许多人走过去和明赫白握手?
、“永远不要有战争了。”这是中华儿女从古至今的心愿,无论是《礼记》中构建的 A 社会还是陶渊明虚构的 B (填一成语)都传达了这一心愿;这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C 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面对美日韩愈演愈烈的军事演习,请你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写一则宣传标语(注意紧扣主题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分,其中填空3分,标语2分)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
、“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
、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
、“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
、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
探求自然科学之奥秘。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①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②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③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④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⑤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⑥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本文按照由 到 的顺序进行科学阐释,它属于 顺序。(2分,其中前两空1分)
、本文第④⑤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句说说它的作用。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所以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 ,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积累:请写出一联关于荷花(莲)的古诗名句 , 。
、请你说说下面哪个成语的构成和“藕断丝连”相似:( )
A.世外桃源 | B.销声匿迹 | C.五彩斑斓 | D.根深蒂固 |
品味亲情之朴素与伟大。
父亲之笔 游宇明
一直觉得父亲是个优秀的田园诗人,春天他写下水稻、大豆,夏天写下他红薯、绿豆,秋天他写下荞麦、萝卜,冬天则写下油菜、小麦,每一首诗都那么郁郁葱葱、元气充盈,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温暖。父亲用来写诗的笔是他的各种农具。
父亲是一个喜欢置办农具的人,我可以轻松地说出家里许多农具的名字:砍刀、小挖子、禾镰、竹扒、锄头、钯头、铁犁、铁钯、木钯、扮捅、耕牛。父亲不喜欢向别人借农具,他一向不善言辞,平时很少跟别人打交道,更不愿意在这种节骨眼上求人。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很勤快,开垦了不少土地,自己家里工具齐全些,可以随手拿着走向田间地头,节省许多时间。
父亲最珍视的农具有两样,一是犁,一是耕牛。我家的犁架是用上等的杉木做的,杉木轻巧,可以节省力气;犁坯使用的是当地能买到的最好的生铁,锋利结实且富韧性。老家是山区,村里又没有江河潭湖,经常出现干旱,农田在秋天以后都是旱得开着很大一条裂缝的,如果犁耙功夫不到家,稻田就会漏水,影响收成。父亲犁的田却从来没有漏过水,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做事认真,翻耕稻田时每个角落都会犁到,另一方面也与他善于造犁很有关系,犁造得好,能够深入田里的“死角”,裂缝容易堵住。记得我读大学那几年回乡帮着父亲搞“双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乡亲向父亲借犁,说我家造的犁比他们自己造的好用,父亲总是高高兴兴地借给他们。父亲不仅善造犁,还非常注意保养。每次犁完田,他都会到附近的塘里把犁冲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敞阳处阴干(犁因为吸水太多,不能在太阳底下晒,否则犁架很容易开裂),他的犁坯总是闪着白晃晃的光,而不象村里某些人的犁一样上面总是盖着一层土色的铁锈。
我家有头好牛,这也是父亲很自豪的。我家的牛是母牛,它有一身深黄色油光发亮的的毛,头部较长,长相清逸,性格温驯。它犁田时从不惜力,又特别有悟性,父亲的每一句吆喝,它都能听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叫它直行就直行,叫它拐弯就拐弯。它工作努力,却不计较待遇。放养时总是围着一小块草地吃得团团转,茅草、蒿子、雷公藤、野苎麻叶来者不拒。冬天圈养时,就吃稻草、瘪谷,偶尔吃上一顿干薯藤,它会把这个当成过年,吃了就快快乐乐地唱歌。这牛还特别重感情。父亲患了骨质增生病,腰老是伸不直,走路的速度自然受影响,同样的时间我们走三步,他顶多走两步。因为走得慢,他随别人一起去草山放牛时,那些牛们常常把他甩在后面。然而,走一段路发现主人没来,我家的牛会让其它牛先走,自己静静地站在路边,也不吃草,只是一遍又一遍叫唤,父亲知道,这是牛在喊他了。于是,他会尽可能加快步子赶上去。早几年,我不让父母再种田,父亲一定要留下那条牛,说这头牛好养,我强迫他把牛买了,父亲满眼都是泪花。我知道,在心里,父亲不是把这条牛看成是普通的农具,而是将其当成自己的朋友的。
父亲真心地喜欢他的农具,就象我喜欢自己写作用的电脑一样。父亲用他的农具诗笔写成了一首首美丽的农事诗,写老了自己,写大了我们。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请你概括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犁造得好?
、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比较,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和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有人说:父爱如伞,为儿女遮挡风雨;父爱如雨,为儿女濯洗心灵;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仿照例句续写或者根据你的亲身感悟续写一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