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章节小练习:必修三1-1、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水解成氨基酸 |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
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
A.降低、CO2、NaHCO3 |
B.升高、CO2、H2CO3 |
C.降低、乳酸、NaHCO3 |
D.升高、乳酸、NaHCO3 |
脂质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
①血浆 ②淋巴 ③组织液
A.②①③ | B.③②① |
C.①③ | D.③②①③ |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
高等动物细胞获得的O2,由体外到细胞内的途径是( )
①细胞 ②内环境 ③呼吸系统 ④循环系统 ⑤体外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④⑤ |
C.①②④③⑤ | D.⑤③④②① |
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②③ |
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 |
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 |
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⑤ |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④表示组织间隙的__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________作用。
下图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道的水分通过①________方式进入内环境。
(2)内环境的水分以②________的形式(物质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3)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③________作用成为________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又通过④_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4)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⑤皮肤的________结构排出体外。
(5)若内环境的水分减少,细胞内液的水分________。
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此外,还必须以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A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