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之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
B. |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C. |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D. |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
B. |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
C. |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
D. |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假设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的营养关系为,的关系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是。
(2)若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大量死亡,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B. |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
C. |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
D. |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 | 竞争 | B. | 共生 |
C. | 寄生 | D. | 捕食 |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
碳吸收量(-1) |
碳释放量(-1) |
1.20×1014 |
1.20×1014 |
|
1.20×1014 |
1.26×1014 |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2)表中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导致大气中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
B. |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C. |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D. |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个体全部存活,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的比例是 ()
A. |
1:1 |
B. |
1:2 |
C. |
2:1 |
D. |
3:1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 |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
B. |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
C. | 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
D. | 表中荒漠草原早 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 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
B. |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C. |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
D. | 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
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 | 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B. | 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
C. | 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
D. | 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
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 | 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
B. |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
C. |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
D. |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注解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寄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以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图如题31图1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要采取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是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细胞、细胞外,还有.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青工成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理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 | 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
B. | 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 0%-20% |
C. | 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
D. | 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
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 | 在 /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B. |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
C. |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
D. | 在 /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
B. |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
C. |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
D. |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