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们都知道“fù yǒu shī shū qì zì huá”的道理。而这些年,有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平均读书量较多的也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而反映出国人在喧 的生活中静不下心来读书的 gān gà 现实。也难怪文化学者们为此忧心忡忡。

(1)给加点的两个字注音。

(2)写出与拼音相对应的汉字。

fù yǒu shī shū qì zì huá  

gān gà  

(3)划线复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原文填空。(选做3个题,每空1分,共3分;4个题全做的只阅前3个。)

(1)  ,江南入旧年。(王涛《次北固山下》)

(2)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3)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提示默写。(选做3个题,每空1分,共6分;4个题全做的只阅前3个。)

(1)杜牧在《泊秦淮》中,以诗句“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沉溺于声色,不顾国事艰难的社会现实。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诗句“    ”描写出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也随势冲下山峦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色变化,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3)可爱的消防战士在执行任务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甚至要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常以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两句诗“    ”来激励自己。

(4)人的情感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李清照《武陵春》中的两句诗“    ”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甚至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课文。(共16分。(1)(2)题必做,各5分;(3)(4)选做其一,6分。不写题目和作者。)

(1)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全文。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至“死于安乐也”。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整首词。

(4)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整首词。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节选),完成各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c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时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颌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节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不凡之处。作者特意在文本开篇描绘“巨匠”的平庸、丑陋、普通的外貌,这对后文写他的“不凡”起到什么作用?

(2)第③、④两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点?

(3)第①自然段中划线的a、b、c三句都兼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高尔基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相关了解,说说你透过这双“眼睛”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植物不失眠》,完成各题。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________。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⑤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和第⑤自然段划“        ”线处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再通读全文,在答题卡上为第③自然段划“_____”处拟写出恰当的结论

(3)本文先说明了  ,再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属于  顺序。

(4)第③自然段是画“      ”的“69种”、“长期”两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出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如果夜间把叶片固定住,会阻止它睡眠,容易导致水分散失。

B. 合欢树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自我防御功能。

C. 美国科学家恩瑞特经长期探测实验发现植物睡眠的叶子温度要比不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

D. 植物午休时关闭叶子气孔,可以减少在高温时段的水分散失,增强它的抗旱能力。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完成各题。

炊烟起处是故乡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作者对读书有怎样的主张?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说所说的“慢阅读”是怎样的读书过程。

(3)第②段与第④⑤⑥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证的?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4)你已读了近十年的书,一定口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请写出印象最深的那次“慢阅读”的体会。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之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乙】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弟,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 ,唯县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②符移:官府征调敕命文书的统称。

(1)选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中加点"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犹文皇 得魏征也

B.

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C.

送杜少府 任蜀州(王勃)

D.

智能 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 今齐地 千里,百二十城

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B. 能谤 于市朝

忧谗畏 (《出师表》)

C. 准极陈利害,帝 器重之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孙权劝学》)

D. 教准增年

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过者,受上赏。

②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4)【甲】文邹忌的劝谏方式在人际交往上给你哪些启示?

(5)通读【甲】【乙】两文,你认为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宋太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明确写作要求,再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写作要求:

①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试卷中材料及他人作品。

②若写记叙文,表达意图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充实;若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要有理有据。

③选择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选用你最能驾驭的文体。

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1)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曾与海伦•凯勒共同为引领她创造人生奇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点赞,我们曾与杨绛先生共同为普通的善良人点赞;我们曾与茨威格共同为失败的英雄斯科特点赞……

蓦然回首,十几年来,不论是家族生活的美好与温馨,校园生活的快乐与烦恼,还是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总会有值得我们点赞的一些人。

请以“        ,我为你点赞”为题目,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2)2014年4月15日,有一对内地夫妻领着孩子到香港旅游,任由孩子在香港旺角街头便溺。期间路过的王某拍下了这一幕,这对夫妻发现被拍,要求取回或删除拍摄的内容,却遭到王某拒绝,于是引发了双方激烈的冲突。有人如此感慨:这对夫妻领着孩子原本是旅游看风景,结果却成了被围观的“风景”,岂不知“最美的风景叫文明”!

请以“文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来源: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