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九套
“巫山大小三峡、奉节天坑地缝、武隆天生三桥、涪陵白鹤梁、合川钓鱼城”。
这句“重庆非去不可”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重庆旅游做客。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人口迁徙流动促进文化传播 ②自然美景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 ④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资载体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毛泽东73年前就文艺工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3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的混合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日、韩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材质和形状却有差异。中国筷子多为平头竹筷子,韩国为空心不锈钢筷子,日本则为尖头竹筷子。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被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这体现了( )
①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④文化遗产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和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白露:草录白,鹡鸰鸣,玄鸟去,临安山核桃开杆”。杭州一食品企业新创“二十四风物”品牌,主推与节气对应的浙江特产。同时,宣传“尊重时令,顺时而食”的传统理念,传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深受消费者欢迎。这表明( )
①商业创新提升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②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商业创新的源泉动力
④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 )
A.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
C.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D.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从下边这两幅艺术化的中国汉字成语图片,我们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通过图片可以看出( )
A.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B.汉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C.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 |
D.汉字是文化的载体 |
电视剧版《红高粱》塑造出一群争取“人的解放”、个性鲜明的人物,也蕴含了高密县的高梁情结和酒文化。作者莫言认为“结局九儿(女主人公)为保护抗日义勇军撤离,点燃酒坛与日本兵同归于尽的爆炸场面虽不科学,但符合艺术和审美。”该剧走红的原因是( )
①依托大众传媒,侧重艺术要求 ②关注自由人性,符合观众心理
③挖掘文化潜力,繁荣文化市场 ④渲染独立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文化自信要( )
①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
②对本民族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包容、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
②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促进的
③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④家风家教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A.②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 |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
C.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
D.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
古人所说的意境,就是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意境既是画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和自然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充分体现了( )
A.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 B.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D.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 B.认识发展的动力 |
C.人类认识的目的 | D.检验认识的标准 |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即万物皆数,数在物之先,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在毕达哥拉斯看来( )
①物质世界是没有规律的
②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③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难民城市之一和拯救难民非常出色的城市,上海不仅接纳过3万犹太难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且创造了战时保护难民的 “上海模式”。从哲学角度看,要在这段动人的历史侧面中提炼出上海的城市内涵,我们应该( )
A.搜集、汇总救助难民的成功案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B.以史为镜、去芜存菁,从深层次上认识国际人道主义 |
C.建立纪念馆,举办展览会,对历史遗迹实现活态保护 |
D.在声张正义与和平理念驱动下,历史素材进行挖掘 |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先在上海、浙江两地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2020年全国统一实施新方案,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从哲学上看,考试招生制度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因是( )
A.通过认识局部,落实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B.通过研究特殊案例,补充、丰富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 |
C.通过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
D.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质 |
季羡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提到“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流于僵化保守;只顾后者则将成为邯郸学步,旧的忘了,新的不会。”请从哲学角度概括,材料的实质是( )
A.国家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 |
B.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才能推动国家发展 |
C.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D.传统和现代化矛盾的解决是暂时的,由此不断推动国家发展 |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因为( )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 |
B.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
C.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
邹碧华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去年12月,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上。“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他去世后,网络上转载最多的一句话。他生前曾说: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邹碧华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在( )
A.它既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又有司法工作者的良心 |
B.他获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誉,人们将会永远缅怀他 |
C.他坚定脚踏实地、肩担道义信念,堪称法官楷模 |
D.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理智和责任,推进司法改革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既有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也有社会文明的奉献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又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造成社会道德出现不少问题。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员参与,尤其强调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公民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民族的脊梁”如罗阳、吴斌等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而且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德,捍卫了公平正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美德,他们都是我们。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1)结合话题一,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2)请你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结合话题二,谈谈这些“民族的脊梁”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结合话题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进行创新。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三中全会一览表
时间 |
届别 |
内容 |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
1984年 |
十二届三中全会 |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
1988年 |
十三届三中全会 |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
1993年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
1998年 |
十五届三中全会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03年 |
十六届三中全会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2008年 |
十七届三中全会 |
关注三农问题 |
2013年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全面深化改革 |
材料二: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2014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三: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极大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增强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今天,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创业创新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材料二。
(3)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