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构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群体,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上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现代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演变都是历史的必然。它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选自《理论观察》,有改动)
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派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孔守正,开封浚仪人。宋初,补内殿直,兼领骁雄、吐浑指挥。从刘廷翰平蜀,还,迁骁雄副指挥使。开宝中,太祖征太原,守正隶何继筠麾下。会契丹遣兵来援晋阳,守正接战于石岭关,大败之,斩首万级,获其将王破得。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
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亲征晋阳,守正分主城西洞屋,领步卒大呼先登,继与内侍蔡守恩等率骑兵力战,晋军遂溃。从征范阳,至金台驿,诏与刘仁蕴先趋岐沟关。时城未下,守正夜垣,度鹿角,临机桥,以大军将至,说关使刘禹使降。禹解悬桥,守正遂入城,抚谕其军民,以城守綦廷朗,而已赴行在。时契丹兵在涿州东,守正与傅潜率御前东西班分两阵驰击之,逐二十余里,降其羽林兵数百人。继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追之至桑乾河,契丹自是不敢近塞。
一日,侍宴北苑,上入玄武门,守正大醉,与王荣论边功于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上弗许。翌日,俱诣殿廷请罪,上曰:“朕亦大醉,不复省。”遂释不问。俄命为定州行营副部署,受诏诣保州军开道,遇敌于曹河,与战数合,枭首三十余,获马五十匹,上闻而壮之。
真宗即位,复徙代州。咸平初,授昌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守正上言:“四任雁门,边亭久安,愿徙东北以自效。”会夏人入寇,改定州行营副都部署。四年,移彰德军留后,以风疾妨政,改安化军留后。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上闵之,不许。无何,卒,年六十六,赠泰宁军节度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城未下,守正夜垣超:跳过
B.以城守綦廷朗属:属吏
C.逐二十余里北:败兵
D.朕亦大醉,不复省漫:模糊不清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麾下”,麾本意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文中的麾下意为部下。
B.“迁”指官员职务的高升。“累迁”即累功升职。
C.“行在”即行军所在的意思。
D.“羽林兵”皇帝卫军的名称。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守正英勇善战。在石岭关一战中打败契丹的军队,杀敌万余人,俘虏敌将。还亲自率军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困的宋军。
B.孔守正有勇有谋。在跟随太宗征讨晋阳时,越过城墙,度过鹿角,来到机桥,劝说戍守岐沟关的刘禹投降。
C.孔守正深得皇帝厚爱。在一次宴会中喝醉酒与同僚在皇帝面前争功劳,失掉了做臣子的礼仪,侍臣请求治他的罪,皇帝却宽恕了他。
D.孔守正忠君爱国。宋真宗即位后,主动上疏请求离开太平安定的职所,到国家边境为国效力,甚至患病后,不顾惜个人身体依然上表请求去边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
(2)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
早梅桥
李绅
早梅花,满枝发。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诗歌开头四句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了很多比喻来阐明善于学习的作用,其中“ , ,  , , ”两个比喻句阐明了善于利用工具能弥补不足的作用。
(2)杜甫在《登高》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一起涌来,悲愁更难排遣。
(3)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客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是“                           ”。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张地图
莫景春
久在城市里居住和工作,虽然现在所在的城市距离老家仅仅百余公里,可是难得有时间回趟老家。常常在周末接到父母的电话,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他们在电话里很有兴致地叙述的,不是张家大伯的儿子结婚了,就是李家叔叔的女儿出嫁了,再就是庄稼长得怎样……最后总忘不了嘱咐一句:“家里什么都好,忙你的工作,别惦记……
其实,哪能不惦记呢!父母不跑到城市里来,自己也总想抽空回家看看,可是大学毕业后,在单位工作接近十年,一直没什么成就,就不愿总在乡里乡亲的眼前晃了。
因为中秋节有三天时间的公休,下决心回趟老家。
刚到家,邻居大伯便急急忙忙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一样大小的地图,一脸的焦急。
“有什么急事吗,大伯?”我赶紧起身,迎接这位好像有什么急事的老人。
“你是村里的读书人,又在外面工作,见多识广,帮我看看!”大伯气喘吁吁地说,又递过那张被攥得有些皱巴巴的纸。
红红点点,密密麻麻地印着地名,那是一张花花绿绿的地图。从没上过学的大伯怎么突然对地理知识感兴趣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大伯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不是故意考考我?或者是生活好了,准备出去旅游?
“你帮我找找广东的东莞在哪里?过节了,心里总是挂着些什么东西。”大伯伸出一双满是皱纹的手,抖抖索索地和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地图,然后掏出一支红笔,还有透亮的放大镜。
哎呀,像蜘蛛网一样的地图,早早画上了两条醒目的线。家乡所在的桂西北一乡镇已被划上大红的圆圈,然后从这个地方笔直地分出两条直线:一条直直伸向遥远的北京,另一条则连向海边的厦门。这两条线赫然醒目,像两只有力的手指一样,紧紧地嵌在一起。
北京厦门,一北一南,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是美丽的海边城市,划上它们有什么用?大伯看到我的手指反复地指指点点着北京和厦门,笑呵呵地说:“那是在读初中的孙子帮我找的,现在也跑出去了。在北京的是大儿子,在厦门的是二儿子,他们全跑出去啰。”
我知道邻家大伯的大儿子手艺好,砌砖垒石,是他的拿手好戏,呆不住,跟着邻村的人跑到北京搞建筑去了;二儿子呢,平时喜欢拆拆收音机修修电视冰箱,对电子很感兴趣,也跑到厦门的电子厂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大伯和老伴,还有儿媳孙儿了。
“那现在你找广东的东莞干什么呢?”
“大孙儿中专毕业了,到广东的东莞打工去了,想看看他到底在哪个地方,心里踏实。”
看到大伯急切的样子,我赶紧把地图平平整整铺到桌面上,拿起他手上的那支红笔,先在我们所在的家乡定了个点,沿着广西向广东的方向,在标着黑黑的字大大一圈的“广州”附近划出了东莞这个地名。大伯目不转睛地盯着,晃着放大镜,目光紧跟着我的笔头,看着我的笔头停住了,便长长地舒口气:“哦,在广东,就在我们附近,不远不远。”
接着他急忙拿来一把直尺,在我们家乡和东莞之间划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线,把两者紧紧地连接起来,心里乐滋滋的。
我再看看大伯的地图,只见图上以家乡为原点,辐射三条赫然醒目的红线,那三条线很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家乡是掌根,北京厦门东莞是叉出去的手指,不管亲人们跑到哪个地方打工,他们都还紧紧地握在大伯的掌心里。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在城市里居住,却很少能有时间回到农村老家,这是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状况,小说开头从“我”长时间不回老家写起,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B.“那是一张花花绿绿的地图”,“被攥得有些皱巴巴的”,这表明邻居大伯常常将地图拿在手中,时时查看,心里总记挂着远离故土的儿孙们。
C.“我”刚到家,邻居大伯便“急急忙忙找上门来,一脸的焦急”,这个细节表明因为村里没有有文化的人,老人内心很焦急。
D.邻居大伯的地图上,画着由家乡连接北京、厦门这两个一北一南城市的两条醒目的线,表明他已经知道儿子所去的方向,只是为不知孙儿去了哪里而着急。

E.小说描述了一个留守老人通过画地图的方式关心孩子们的故事,流露出留守老人心中的寂寞之情。
(2)小说的结尾写地图上画的线“像一只张开的手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邻居大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写了邻居大伯一家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现状,这成了当今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实际谈谈。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
陈平原
学界一般只知道陈则光先生是现代文学史家和鲁迅研究专家,可陈先生心目中的名山事业,却是其《中国近代文学史》。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一方面是陈先生在前两个领域确有引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其《中国近代文学史》没能真正完成。“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悼念文章的套语,可用在陈先生身上却十分合适,尤其是指其没能完成思考、纠缠几十载的这一研究课题。
先生治学,一贯以“平实”取胜。从没有惊世骇俗的高论,可有理有据,立论大都站得住脚。已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颇能体现先生这一治学特点。“绪论”一章是根据50年代末的《中国近代文学的社会基础及其特征》一文改写的,还是强调社会——文化——文学三者的互动,但具体的论述更为详实可信。先生不以理论思辨见长,大的框架没有多少突破,具体的论述则新意迭现。对桐城派的中兴,以及对弹词在晚清文坛的意义,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关于19世纪下半叶小说的研究,更见先生的功力。大的研究思路仍是沿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用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来把握小说界革命前的中国文坛。可描述每一种小说类型的演讲时,先生都特别注意文学思潮与具体作品的历史联系。而突出西湖散人之《万花楼》开始体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倾向”,或者将蒙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和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作为近代少数民族作家“对《红楼梦》反响的两种趋向”,更是“道人所未道”。
先生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相当精细,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关注,对通俗文化有很高的热情,这些都是他们那一代文学史家的共同特性,只不过先生治学严谨认真,不时能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的限制。先生学有根底,却并非一味守旧,颇能欣赏与之不同的学术思路。1990年8月,北京大学召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先生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既高度评价了我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又坚持他注重社会思潮和强调作家作品整体把握的一贯主张,对此书有所批评。
先生治学风格平实,除了“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外,更得益于其“分寸感”的把握。刚师从先生时,每次听完我的研究报告,先生总不忘叮嘱“论述时要注意分寸”。开始不免逞才使气,被敲打几次后也就老实多了,慢慢体会到治学中掌握“分寸感”的必要和艰难。我在中山大学师从吴宏聪、陈则光两位先生和在北京师从王瑶先生,除了具体知识外,最重要的收获莫过于对学问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分寸感的掌握。只是直到今天,落笔为文,仍嫌火气太大锋芒太露,无法真正做到平正通达。
我刚上研究生那阵子,略有狂态。第一篇交上去的读书报告专论五四白话文运动,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报告发下来时把我吓了一跳,先生的批注密密麻麻,和我文章的字数不相上下,有商榷论点的,有校对史料的,也有改正标点符号和错别字的。且不说观点异同,单是这种治学态度就把我慑服了。
先生为人为学均极为认真,平时不苟言笑,学生们背后称他“陈老夫子”。每次上课,拿着厚厚一本讲稿,几乎照着念,很少有即兴发挥。同学们尽管钦佩他备课认真、治学严谨,可还是不大习惯这种沉闷的讲课方式。只是在若干年后,当初手舞足蹈因而大受欢迎的课程烟消云散,而先生认真扎实的讲授反而凸现,大家这才承认“照念讲稿”也是另具一格。
课堂上不苟言笑的先生,在家里却显得十分随和。接触多了,甚至发现表面迂执的先生,其实也不乏文人趣味。我北上念书后,先生曾录旧作寄赠:“月沉柳岸隐吹笙,何处朱楼酒未醒。莫道绿窗人寂寞,此声真合静中听。”不知诗后有无“本事”,也不想为此强作解人。只是隐约觉得先生晚年重录少作,有相当深沉的感慨。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陈则光先生心中的名山事业——完成《中国近代文学史》——被人忽略,是因为其在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B.陈则光先生虽然沿袭了鲁迅的理论框架,但见解独到,如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开始体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倾向”。
C.与同时代文学史家不同的是,陈则光先生治学更严谨认真,不时能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限制,更注重对作家作品的整体把握。
D.通过几位恩师的指导,特别是陈则光先生对其的不断敲打,作者既学到了具体知识,也收获了对学问的敬畏之心及对分寸感的掌握。

E.作者以陈则光先生的治学和做人为切入点,先议后叙,语言质朴,详略得当,并以亲历者的身份为读者讲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之处。
(2)文中提到陈则光先生治学,一贯以“平实”取胜,其“平实”具体体现在哪些事件上?请简要概括。
(3)陈则光先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则光先生在治学上取得的成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得益于对“分寸感”的把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分寸感”的认识和理解。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被美国媒体誉为在对华关系上“长袖善舞”的奥巴马,就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个人诚信与国家信誉,频频对中国发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著名的澳大利亚小提琴家拉出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题旋律时,我觉得整个悉尼歌剧院化成了一朵云,而我正坐在云端。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这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如果说原来劳动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让广大务工者因为担心“饭碗”不保而不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话,如今劳务工紧缺的状况则为劳务工有效维权提供了机遇。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过去的数据时代,我们使用文件、文件夹、桌面这些东西。                                    。我们处于整个互联网新时代的第一天,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
①过去的关键词是我,现在的关健词是我们
②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数据流里,有信息、有新闻
③今天我们用云,用标签、流来比喻数据
④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数据就出现在网页上、链接里
⑤对现在来说,文件夹、网页什么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数据
⑥过去的关键词是项目,现在的关健词是数据

A.④②①⑥③⑤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④③⑤②① D.⑥④②③⑤①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作为研究者,①       。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②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评。人类文明的发展,③          ,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段,从中提取三个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财政体制安排和政策实施,我国集中调剂了一部分社会资源,提供了公共物品与服务,通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也对全社会资源进行了更好的优化配置。以近5年为例,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用于重点建设投资2800多亿元.包括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京沪高速等在内的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或顺利推进;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691个,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答案:①                    ②                    ③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夏天的傍晚,他爱一个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男孩紧跟在他后面,便回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是要我签名吗?”男孩摇头说:“不,我不需要签名。天太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但希拉克却很愧疚,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我给民以实惠。于是,他当晚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演讲稿,并将其中的许多内容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