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qǔ)齿 (xù)勉(ɡènɡ)古 毋庸置(huì)
B.眉(cù)饮(chuò)关(qiǎ) 汗流(jiā)背
C.(huàn)养 泥(nào) (jí)秆 (hànɡ)瀣一气
D.胡(zhōu) 鱼(piáo) (mǐ)谤车斗量(zài)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疏浚坐落雷厉风行出奇不意
B.扫瞄陷阱 谈笑风生 别出心裁
C.通缉 洽谈 纷至沓来 彪炳千古
D.流弊 杜撰 张灯结彩 彬彬有理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与努力在城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养老、医保、教育等一系列     在户籍上的福利,却让他们永远都是城市里的异乡人。   只有在家乡,他们才能够踏踏实实地感觉到作为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的     
②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年轻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一出现什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就感到前景     ,甚至          

A.附着权力暗淡 浅尝辄止
B.附加权力黯淡 浅尝辄止
C.附着权利暗淡 自暴自弃
D.附加权利黯淡 自暴自弃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一百年前的中国的面貌会在心中越来越清晰,而且,一百年后的中国所发生的变革,也会得到我们更好的理解。
B.长期以来,公款吃喝已成了一种所谓的“官场文化”,那些对公款吃喝有瘾者,不会觉得公款吃喝是多么丢脸的事,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C.三个厂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后决定暂缓召开新产品的新闻发布会。
D.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巷》—— 诗歌——戴望舒
B.《包身工》—— 小说——夏衍
C.《荷塘月色》—— 散文——朱自清
D.《窦娥冤》—— 戏剧——关汉卿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密度超出常规,经济和社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会导致雾霾。
B.PM 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而浓度积聚,加之其它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C.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而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
D.雾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必然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几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有害健康的物质直径极小。
B.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C.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D.雾霾天气产生,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B.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C.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D.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仙琕,字灵馥,扶风眉人。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琕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 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南义阳太守。累破山蛮,郡境清谧。以功封浛洭县伯,邑四百户,仍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俄进号贞威将军。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晣,以城降魏,诏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收兵粮牛马器械,不可胜数。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之用,高祖雅爱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                                      (《梁书·卷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琕曰 谢:道歉,谢罪。
B.今复殊泽 荷: 蒙受,受到。
C.诏仙琕节,讨之 假:命令。
D.高祖雅爱之 仗:看重,器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仙琕于军斩仲宾徇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B.成“琕”云 伺者此觉知
C.收兵粮牛马器械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士卒亦甘心之用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马仙琕勇敢善战的一组是(   )
①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 ②仙琕力战,以寡克众
③收其兵粮牛马器械,不可胜数 ④当其冲者,莫不摧破
⑤累破山蛮,郡境清谧 ⑥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仙琕年少时以果敢闻名,父亲去世后,他超过礼法,背土堆坟,亲手在坟边种植松柏。开始做官时出任郢州主簿,后升官后跟随安陆王萧缅。
B.在马仙琕投靠高祖后,高祖援引古人的故事来劝导他,要他不要为以前的那些事情悔恨伤心。后来他的母亲去世,高祖送他很多财物帮他办理丧事。
C.马仙琕从年轻就多次凭战功升迁,但他从不提愿提自己的功劳。天监四年,他因功被封为浛洭县伯,食邑四百户,又迁任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等职。
D.天监十年,朐山百姓杀死琅邪郡太守刘晣,把城献给魏国投降了,仙琕前往征讨。仙琕多次打败魏国卢昶率领的十多万大军,收缴魏军的许多兵器、军粮、牛马、器械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2)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舟遥遥以轻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                ,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⑦“他在哪儿呀,奶奶?”
⑧“什么?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文章前面第①~④段内容与钟声无关,但写得细腻入微。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请赏析第⑤段画线的文字。
作者40年后听到的钟声与以前一样吗?请从内容方面分析,写这一次听到的钟声的作用。本文标题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理由。
下列选项对本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③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在下面的空格里填写出正确的标点符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命题将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为指导原则。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后面要求完成题目(1)或(2)。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一段时间,这封只有10个字却号称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络上走红。作者是一名女教师,她洒脱的态度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职业观、人生观的变化,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1)对这种生活方式,你怎么看?请你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文字不超过60字。
(2)若辞职信是你写的,请回顾一下,你写此信时的情景。要求:不少于两种描写手法,文字不超过60字。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三还要不要坚持课外阅读?有同学说:“多读点书真有好处啊。”也有同学说:“读什么课外书啊,有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考试题呢。”请你写一段话,阐述读书的意义并劝说同学坚持读书。要求:有说服力,至少用两种修辞,不少于50字。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去后,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了让比赛更流畅地进行,人们想出了各种进球的方法,但都不太理想。有一位发明家还制造出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种方法也没能让篮球比赛激烈起来。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网的底去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篮网样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