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原创历史预测卷 01(山东卷)
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 )
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B.决策程序规范化 |
C.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
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关中)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A.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臣谨从孟子、董仲舒之义,纂周汉人之说,成《孔子改制考》一书,谨写进呈,敬备乙览。”“臣”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A.树立孔子权威 | B.否定君主制度 |
C.促进思想启蒙 | D.减少变法阻力 |
在中国近代革命的问题上,陈独秀曾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阶级保守,不能成为独立的革命势力,而资产阶级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和主导力量,这一认识
A.导致党内“左”倾错误出现 |
B.导致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 |
C.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展出下列一组图片,如果要给这组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抗日战争中形成国共两个战场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
C.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空前高涨 |
D.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阶层认同 |
建国初期,针对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书记张子善的巨大贪污案,毛泽东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由此可见当时高度重视该案件的出发点是
A.树立并巩固国家政权的权威 |
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做准备 |
D.有效地防止干部队伍的腐化 |
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一部收音机机。这一时期尽管广播电台时而播送政治宣传节目,但主要内容都具有逃避时事的色彩:如“阿莫斯和安迪”等喜剧(幽默地描写或嘲笑都市黑人)和“超人”、“神探迪克·特雷西”、“独行骑警”等娱乐节目。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大萧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
B.广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C.广播电台增强了美国家庭的凝聚力 |
D.美国人不关心时事 |
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但1973年英国成为了欧共体成员,至今英国是欧盟国家中没有使用欧元的国家。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说明( )
A.英国在欧洲发挥着主体作用 |
B.英国彻底丧失了在欧洲所有的权利 |
C.法国强烈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 |
D.大国情结与国家利益影响外交决策 |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6年12月3日 |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 |
1907年11月11日 |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
1909年11月 |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
1911年10月12日 |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 |
1912年1月2日 |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
1912年4月29日 |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 |
1919年2月 |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
1919年5月22日 |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
1919年8月2日 |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
1935年3月2日 |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
1936年12月12日 |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 |
1936年12月19日 |
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 |
——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内地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间的缩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边疆局势的紧张,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外口、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在东北,由于清廷封禁政策的松驰,一时间络绎不绝的移民似潮水般涌向关外,东三省人口迅速增长。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之潮有增无减,而且多向北部之吉林、黑龙江扩散。“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籍最多,其次为直隶,再次为河南、山西。与“闯关东”相比,走口外的移民规模要小得多。鸦片战争后,闽、粤出洋华侨的人数剧增。光绪前期全球华侨有300万,到宣统三年(1911)达到63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洋再掀高潮,民国二十七年全球华侨已有920多万。南方各省交界的山区也成为移民的目标,但规模与上述方向的移民相比就小得多了。
——摘编自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
材料二 100多年的移居使英国血统在美国建立时占有最大比重。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英国人移民美国的潮流重新开启。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二十年代,并且由于英国的动乱而持续直至1842年达到顶峰。40年代后期刺激了又一股英国人的移民潮流,并于1854年达到顶峰。第三次,也是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潮开始于1879年,延续至1893年经济萧条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产业工人到美国后几乎没有遇到歧视,很快在东部和西部城镇找到凭他们手艺就业的机会。美国移民委员会一度发现,较之其他移民,英国移民更多地从事他们在国内时期的相应工业。在一些重要产业,如采矿业中,英国工人从事高收入、有技术的工作,如煤矿、铁矿等中的领班、监工、经理和专家,甚至矿主。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移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潮流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外近代“移民潮”出现的主要因素。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一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企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这项活动也是“全面防卫日”的重点项目之一。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全面防卫日”)的共同原因和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有何本质区别,中国的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