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改编】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扰/廓/量/揣不容发/黑白相
B.鹿/力/体/强抛头面/出马脚
C.驻/包/城样/仿以一十/长歌
D.扎/传/贬/典忘祖/擢发难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陷阱蜂拥而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和蔼插座面面具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商榷脉搏轻歌慢舞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D.缅怀坐镇高屋建瓴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企业领导趁企业改制,想方设法要职工下岗待业,而去________工价低廉的外地民工。
②对于市场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相比于发达国家,订单可能更好拿,但生意不一定好做。不是遭反对党的            ,就是签好的项目一变再变。
③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④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风波        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雇佣干涉坦承叠起
B.雇用干预坦承迭起
C.雇用干涉坦陈迭起
D.雇佣干预坦陈叠起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日的南湖,风光旖旎,游人如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荫翳,秀色可餐
B.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他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C.记忆中经典的英雄情节再现于巨制《光辉岁月》,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之中,正义得以捍卫, 英雄死有余辜。
D.市中心商厦一楼的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出台。
B.欧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向目标彗星的彗核发射着陆器“菲莱”,各国科学家对此着陆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C.《锄奸》讲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兄弟恩仇,杜淳此次出演了睿智正义的“锄奸队长”李彪,剧中不仅他要面临兄弟和爱情的矛盾,更要面对亲情和民族大义的抉择。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类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种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再如,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
虽然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譬如穿衣,衣料能否满足保暖舒适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可以说衣衫褴楼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譬如语言文字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准确、容易掌握、便于处理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文化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它使得“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不过“弱势文化”也不是毫无作为,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使得全球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如何在增加人类“文明”总量的同时尽量保持“文化”的多样化,便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
(选自陈炎《文化与文明》,有删改)
下面对文化与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文化内在价值的文明,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明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B.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存在一件不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也不存在一种没有文化形式的文明。
C.虽然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D.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使得全球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如何在增加人类“文明”总量的同时尽量保持“文化”的多样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
B.“文化”一词没有在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中被考古学家使用,原因是那个时期不同区域出土的器物还没有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
C.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呈现出样式和风格的千差万别,这使得那一时期的华夏文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
D.文化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弱势文化”失去存在的必要,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已经没有价值,因为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B.譬如穿衣,衣料能否满足保暖舒适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
C.一片黑陶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引出龙山文化的发现,这是因为器物的不同风格和样式,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D.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类群体面临不同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而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会相同。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曰:“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皆传写讽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亮名,深加礼接,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劳帝业,旰食思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涉历,网唯一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才捴,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旧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惊轶卒:士兵
B.之机务委:委托
C.薛举号陇西僭:超越
D.属车之后乘骇:惊吓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事皆传写讽诵今项庄拔剑舞
B.用农隙之余,遵冬狩礼臣壮也,犹不如人
C.从容自陈不如善遇之
D.虞旗之涉历而人之罕至焉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褚亮“从容讽议”的一组是(    )
①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     ②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
③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         ④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
⑤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         ⑥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亮是杭州钱塘人,幼小时就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陈灭亡后,归顺隋朝任东宫学土,大业年间,授任太常博土。
B.褚亮因和杨玄感有交情而获罪,降为西海郡司户,和潘徽同行,走到陇山,潘徽得病去世,褚亮亲自为他买棺收殓,埋葬在路边。
C.薛举在陇西称帝号,任用褚亮为黄门侍郎。等到薛举灭亡,太宗听到褚亮的名声,对他深加礼遇,褚亮跟随太宗回到京师,被任命为秦王文学。
D.太宗很认真地听取并采纳褚亮关于冬天狩猎的建议,封褚亮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褚亮终年八十八岁,太宗非常悲痛惋惜,一天没有上朝。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2)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北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随意。
作者在词的上阕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什么样的杜鹃形象?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
                ,处涸辙以犹欢。    (王勃《滕王阁序》)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      (苏轼《赤壁赋》)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苏洵《六国论》)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XX中学报》拟新辟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第四版分别与第一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版 次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校园新闻
聚焦学校大事 发布热点新闻
第二版   班级采风
 
第三版   校际链接
信息交流 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四版   文学园地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用一句话进行评论,表达你的观点。
《南方都市报》9月9日报道   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的局面,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恩平市还设立促进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收岭绿岛
梁衡
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在海船上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 “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我不由回过身来。
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
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
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像一匹嘶鸣的烈马,虽将头身探起老高,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柒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漠风吹过来,这个绿岛上涛声滚滚,潮起潮落,像一股冲进荒漠里的绿流,正浸润着黄沙,慢慢地向内渗移。
我联想到,千百年来流水剥去了大地的绿衣,挟带着泥沙冲进碧波滔滔的大海。黄色在海口渐渐蔓延,渐渐推移,于是我们的海域内竟出现了一座黄海。这是大自然的创造。而现在,人们却让沙海边出现了一座绿岛。这是人的创造。
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我从西北回来顺手摘了三片绿叶。亲爱的读者,你看,西北还荒凉吗?我可以骄傲地宣布,我们的西北将会出现历史上最美丽的时期。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改动)
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
(2)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像一匹嘶鸣的烈马,虽将头身探起老高,但还是跃不过树丛。
文章第二段先说丰收岭之绿是“一点绿色”,后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说“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2015年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山东版】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