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而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一方面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应,是随着对象的变换而在内心所产生的不同感受。它受着对象审美潜能的制约。另一方面,美感又受到人的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是一种积极的内心活动,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具有社会性意义。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从美到美感,有许多中介环节。美感是通过这类中介环节对美的一种反映。因此,美感不是美的简单的、消极的反映,离开了中介环节,即使有了对象的美,也不能产生美感。同时,美不断处于变迁和创造过程中,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与对象的美相比,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我们不能因个别人没有见过,就否认对象的美的存在。因此,要否认美的客观性,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美感不同于美。美感是人的主观对于美的感受。卢浮宫的美虽然客观存在,我们如果没有到过卢浮宫,就不能对卢浮宫的美产生美感。因此,对象的美的存在是客观的,而美感的存在须在人经历以后才能获得。同时,美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由于时代、民族、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等的差异,有人感受到具体对象的美,有人感受不到具体对象的美,或是各人对美的感受不尽相同。这就是说,人对于同样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为什么会产生美感呢?人有爱美的天性,生来就有感受美的能力。这种天性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由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动物,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的美感和动物的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当环境适应动物的时候,它就感到快适;反之,就感到不快适。一些动物对于某些形状、颜色、声音,具有敏感性,就有这种快感的反应。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动物的快感只是它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不是个体动物的特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为基础,但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且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这种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族类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这种人的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因此,人的美感不只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且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摘自《美学原理》,有删改)
下列关于“美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感就是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而产生的和谐感以及人们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得到的自由感。
B.美感既受对象审美潜能的制约,又受到人们生理结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性意义。
C.美感既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又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D.美感和美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但美感的范围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而且美感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快感,是在其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环境不适应它时,它就会感到不快适。
B.美感和美都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人们不能因为没有见过卢浮宫就否认卢浮宫的美的存在。
C.美感是通过中介环节对美的反映。如果离开中介环节,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如卢浮宫等就不可能转变为美感。
D.人类的美感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动物的快感有本质的区别。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面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美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B.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应,随着对象的变换,人们会在心中产生不同的美感。
C.由于时代、民族、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等的差异,各人对美的感受不尽相同。
D.动物的快感不仅是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且是个体动物的特性;人类的美感却只是有个性的。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凡有大事,皆以之委:交付
B.多所匡正,称纯悫见:看见
C.太子亦不荣罪:怪罪、降罪
D.亲其罪案:查办、追究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B.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C.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D.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执法公正,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
B.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太子称赞裴政公平正直。
C.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背后不再说什么。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进献一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
D.太子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他管理有方,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离任后不久死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②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小题。
独   酌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晚年。②罗:藤萝。
赏析诗句“独酌劝孤影”的表达特色。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根本上原因是:                      
(2)写出《登高》一诗的颔联:                          
(3)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不能十步。(《劝学》)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却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有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8百块,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心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8千块,8万块。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想在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有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团塞的县城。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他哪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那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侯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那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上午病又重了。”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五年前,他已经有还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那出很多个三四万块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是的,他忙,他很忙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
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他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今天儿子在照顾他。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恩人说:“知道你会来。”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小小说选刊》2008年24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兑主人公因为自己丁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
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1931 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E.本文通过描写程开甲的语言、动作等内容,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怀,“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面对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媒体的责任,恰应体现在通过准确的报道,探寻新闻背后的真相,面对海量信息,帮助人们进行选择、核准、分析和解读,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
B.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C.在3日NBA常规赛对阵火箭的比赛中,湖人队到第四节还落后火箭11分,但由于最后一节突然发威,群起而攻之,最终以96:93战胜了火箭队。
D.2012年9月2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终于东海扬尘,这也标志着中国的航母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和去年参加亚锦赛的中国男篮不同,今年出现在亚运会上的已是一支“大换血”的中国男篮。如果说去年失利是因为倚重老将,这次失利则是为年轻队员的成长买教训。
B.阿富汗新总统阿什拉夫·加尼打破社会规范,不仅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妻子的名字,而且公开感谢妻子,此举引发争议导致保守派感到不满。
C.在当今这个法制社会中,执法人员是为民保平安的,可是,部分执法者法制观念淡薄,动辄就出手伤人,令人堪忧。
D.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核心都在于以“丑恶”的暴露刺激人们的神经,赢得公众的注目
②文化低俗现象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③还是“某某姐”“某某哥”的夸张表演
④实质内容却不离“审丑”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利益
⑤无论是“拜金女”“炫富男”的出格言论
⑥进而谋得盆满钵满的金钱收益

A.④①③②⑥⑤ B.②④⑤③①⑥ C.③②④⑤①⑥ D.⑤③①②④⑥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的形式写两个句子。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在江苏省南京举办了第二届青奥会,下面是导游介绍太湖石的一段话,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这段话。(不超过30字)
眼前有一块太湖石,人称“美人腰”。她美就美在这杨柳细腰上,仿佛一位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据说,这位少女的“心肠”很好,谁如果把硬币从它的“心”里扔进去,并且能把在底下一个孔洞流出的硬币接住,那您以后定能得到美少女的热心帮助。
眼前有一块太湖石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乡村小伙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多年。问他想家吗,他说当然啦!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他说,距离产生距离,每次好不容易回趟家,都要费很多周折才能消除距离。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卷冲刺版【人教版】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