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
C.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
D.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曰:“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者皆传写讽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亮名,深加礼接,因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劳帝业,旰食思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所涉历,网唯一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才捴,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旧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 |
B.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瘗:埋葬 |
C.信宿遍于京邑焉信宿:两天时间 |
D.军中宴筵,必预欢赏预:事前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B.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C.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D.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亮年幼时聪颖过人,博览全书,过目不忘,祯明初年,担任陈朝尚书殿中侍郎,陈朝灭亡,归顺隋朝。 |
B.褚亮针对隋炀帝要改置宗庙进献奏议,他认为如果依照周制,于情于理均不合理,而汉朝礼仪不能采用。 |
C.薛举称帝,重用褚亮。等到薛举灭亡,听到褚亮的名声,唐太宗招贤纳士,礼遇了褚亮,并重用了褚亮。 |
D.褚亮上疏劝谏高祖的冬天狩猎的行为,太祖很认真地采纳。十六年,加官进爵,去世后,太祖扼腕痛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2)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词中哪两句话巧妙地点出了主旨?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首小词寄离情别意于山容水态之中,颇有民歌风味。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5)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色迷茫
梅贻涵
列车快到江湾市时是子夜时分,我和女儿迷迷糊糊地从卧铺上爬起来,准备下车。这时一瘦如麻杆的男人在昏暗中鬼鬼祟祟地走过来,小声地问道:你的车票报销吗?
我不免有些疑惑,心想他问这个做什么,但还是如实地回答道:不报。
那把票卖给我吧!十元一张。麻杆看了一眼四周声音低低地说。
你买用过的旧车票做什么?想到现在骗人的太多,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公出报销,每人可报二张,现在还缺少几张,大姐,你就帮个忙吧!麻杆有些犹豫,声音也更低了。
不卖。我没有表情地回答。
二十怎样?你不用担心,我也在江湾市下车,我们的人会送你出站台的。
不,我回去也报销。明知道不会有人替我报销,这票在我手里完全是废纸一张,还不如换了四十元钱,但我坚持着不卖。
刚说了不报,怎么这一会就又报了!麻杆看看我还很小的女儿,脸色变得阴沉起来。
我见他变了脸,想起刚才他说的“我们的人”,突然有些害怕,担心他们下车后报复我和女儿。
正害怕,又一脸上有一道明显刀疤的男子幽灵般走来,对麻杆说:怎么样,到手几份了?
麻杆呸了一声道:妈的,不顺,二十还不出手。
刀疤听了,凶狠的目光在我脸上横扫了一遍,以命令的口吻低声说:二十五。
二十五也不卖。我听出了自己声音里的胆怯。
白拣五十还不行,真他妈的黑。刀疤边说边将手插在了夹克衫的衣兜里,似乎要掏什么。
我的心立即砰砰砰地狂跳起来,心里万分紧张地想:他的手伸进衣兜里做什么,是不是在掏刀或者别的什么凶器?他们是不是黑社会的?或者是什么犯罪团伙?若真是这样,如果不卖,他们能放过我们吗,如果卖了,出不去站台怎么办,他们是说有人带我们出去,可跟着他们走,太危险了啊。
这时,车已停了下来,旅客们都在纷纷下车,可俩人并没有要放弃的意思,刀疤蛮横地挡在我的面前,似乎要连票带我一下子吞下去;麻杆则软中带硬地说:大姐,跟我们走吧,我们送你出去。说着要拎我的皮箱。
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可看看四周,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似乎也不会有人帮助我们,自己是如此孤立无援。女儿似乎也很怕,紧张地问:妈妈,我们怎么还不下车?人都要下完了呀。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
听了女儿的话,我灵机一动,对车窗外喊道:林恂,我在这,快到门口接我!
那俩人一怔,匆忙闪开,我忙趁机拉着女儿逃下车去。
刚走出站台,一茄脸女子迎面走来,问道:卖车票吗?十元一张。
对方是一女子,我不再像刚才那样害怕,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
茄脸狠狠地剜我一眼,扭头走了。
茄脸刚走,林恂匆匆走来,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刚办了一件别的事,来晚了!
我刚想说,有什么对不起的,应当谢谢你的,大半夜的来接我们!可一抬眼,见俩凶巴巴的人正朝我们走来,心有余悸的我,立即想起麻杆说的“我们的人”,害怕他们真的来纠缠,低声对林恂说了句:快走,他们来了!匆忙拉起女儿,上了一辆正好开过来的出租车。
林恂听我匆匆说了句话,便如避难的兔子一样,动作神速地一下子钻进了车里,也跟着上了车,笑着问道:哈哈,他们是谁?是不是有要买旧车票的人缠你了?
我松了一口气苦笑道:是的,你怎么知道?
林恂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笑着问道:卖了吗?没卖的话送给我,我正好也需要两张。
我愕然。
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对人物的称呼如“麻杆”“刀疤”等是一种借代的手法,他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
B.文中“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交代了我当时的尴尬的处境,同时也批评了人们的冷漠。 |
C.文中女儿说“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说明小孩训练有素,知道在遇到危险时说有人来接,这样能够摆脱纠缠。 |
D.“我”在出站时遇到茄脸女子来买车票,我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表明因为前面买车票的人让我受到惊吓,正好拿这个女子出气。 |
E.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塑造了“我”和几个“买车票”的人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分析文章的标题“夜色迷茫”的含义。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
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
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在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 |
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 |
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 |
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 |
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史铁生的生日那天都哪些地方举办追思会,都哪些人物参加,请简要概括。
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请简要概括原因。
铁凝评价史铁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结合全文谈谈您的看法。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使人闻后无不拍手称快。 |
B.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
C.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
D.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近年来,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民主空气的日益密集,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
B.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
D.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并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⑤④⑥①③② | B.⑥②①⑤④③ | C.⑤④⑥②①③ | D.⑥④⑤②③①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年5月4日,在金牛区教育局招生考试办公室,商人梁实又一次熟悉地填写完了高考登记信息。不久之后,他将拿到人生中的第18张高考准考证。
在去年的高考中,梁实的得分分别为:语文83分,数学94分,外语97分,理综125分,总分399分。尽管这个分数离自己心仪的四川大学的分数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今年的梁实目标没有变,他表示:“一般的学校不去,一定要上川大,一直就想上川大数学系。”
回望这些年,每年都有几个这样那样的“高考狂人”闯入我们的视野,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于梁实而言,有人说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虽然每次高考成绩都不理想,身边的很多人也不支持,但梁实笑着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对高考从未心灰意冷过。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