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 B.地域 | C.信仰 | D.血缘 |
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行动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B.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 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是
A.古希腊法律 | B.罗马法 | C.基督教会法 | D.雅典民主制度 |
美国一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的States的含义后来演变为
A.国家 | B.邦联 | C.州 | D.省 |
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不能够
A.指挥法国军队 | B.作为国家元首出访别国 |
C.缔结条约 | D.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
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
日人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 B.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
C.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 D.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
下列是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奋斗历程进行概括性的一组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
B.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日出东方 |
C.灯塔指引→日出东方→星火燎原→进京赶考→力挽狂澜 |
D.星火燎原→灯塔指引→日出东方→进京赶考→力挽狂澜 |
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应该深入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恩格斯认为理论属于学术专刊 | B.恩格斯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
C.恩格斯只想创立理论 | D.恩格斯认为理论书籍应该简洁 |
下列是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 B.巴黎公社革命 |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 D.俄国十月革命 |
毛泽东与蒋介石对海峡两岸关系认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A.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 | B.都主张两岸和平相处 |
C.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 D.都主张两党共同执政 |
下列人物中,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第一次历史巨变的是
A.洪秀全 | B.陈独秀 | C.孙中山 | D.毛泽东 |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前嫌” |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指的就是
A.美国 | B.德国 | C.苏联 | D.法国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 | B.重农抑商 | C.闭关政策 | D.贫富分化 |
广东省在阳江海域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其中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中,不可能有
①青瓷 ②白瓷 ③珐琅瓷 ④青花瓷
A.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② |
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马铃薯、玉米 | B.烟草、小麦 | C.葡萄、土豆 | D.甘蔗、水稻 |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洋务运动的推动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年)曾经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他
A.52岁 | B.55岁 | C.60岁 | D.62岁 |
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
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 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
C.没有看到它解放了生产力 | D.没有看到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 |
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哪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 B.华冠儒服 | C.男女礼服 | D.列宁服 |
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这指的是
A.英国提供人民充分的自由 |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C.皇家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实施 |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被海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 |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生活 |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奔驰汽车是享誉世界的名车,该品牌是为了纪念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而命名的,该历史人物是
A.英国人 | B.美国人 | C.德国人 | D.法国人 |
小王计划利用今年(2010年)假期去英法等欧洲国家旅游。为了旅游方便,建议他去银行兑换的货币最好是
A.英镑 | B.法郎 | C.美元 | D.欧元 |
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A.联合国 | B.世界贸易组织 | C.世界银行 |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周年》
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3)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浣志华祭《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2)建国后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
(2)材料二提到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3)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