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课时同步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18吆喝

按要求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蒙古族,原名________,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曾和夫人翻译了小说________。
(2)文章用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油嘴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心情)
B.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难懂)
C.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寄名:寄托名字)
D.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B.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了故乡端午节的习俗、高邮咸鸭蛋的特点及端午节的咸鸭蛋。
C.汪曾祺写作的语言特色,在本文表现为: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等。
D.作者写端午的“咸鸭蛋”是为了介绍家乡咸鸭蛋的优点,让读者了解作者家乡的特产,从而提高高邮咸鸭蛋的知名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B.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C.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D.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对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表示解释说明)
B.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表示声音的延长)
C.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表示话题的转换)
D.“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表示强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但是是要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④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1)第②句中的关联词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一组关联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美国州立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约翰·冈斯德和他领导的小组先为150名体重过胖者测试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结果发现约24%的人有学习障碍,23%的人则有记忆不佳的问题。冈斯德说:“肥胖影响数个生理机制,还会对脑部产生负面效果。”为了验证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他领导科研小组为其中部分肥胖者施行了胃绕道减肥手术。12周后,研究小组再次测试这些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发现那些在这期间接受胃绕道手术而成功减肥的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有了进步。至于那些没有减肥的人,却出现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继续衰退的现象。

A.肥胖的人大多记忆不佳。
B.接受胃绕道手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C.减肥有助予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
D.肥胖会使人的脑部产生负面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1)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的《_______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______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
(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个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天是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某网站针对上述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后面各题。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车行《母亲》)
(1)以上四则材料,没有体现出母亲辛劳的一则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或材料四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语言运用。
(1)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左右),然后写出新闻中议员和政务司司长共同强调一个重要词语。
  本报香港5月3日电 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委会今天下午通过特区政府关于向赈灾基金拨款1亿港元,捐助四川省政府开展芦山地震救灾工作的决议。财委会以37票赞成、23票反对及1票弃权,通过决议。有议员提出,特区政府拨款给当地,要有机制监管善款用途。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说,特区政府有责任监管捐款的用途,会向立法会提交评估报告。
(原载2013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下图,在田字格里用规范的楷体字把下面的对偶句补充完整。


(3)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以本题第(1)小题的新闻和第(2)小题的图片为材料(也可只选择其中一个为材料),借鉴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设计一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求有活动主题(名称)和活动简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________。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
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我选择【栏目________】来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严寒的冬天,天刚蒙蒙亮,16岁的香伶就开始在院子里偷偷练功了。正练到火候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跃起,急步跑到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练习秦腔。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老爹没本事,唱了一辈子秦腔,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凄苦。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戏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噪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
  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的让爹教自己唱戏,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就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地记,香伶却能脱口而出。她总是趁爹不注意时学习,一招一式,蛮有大将风味。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了,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也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秦腔界老艺术家们都认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在生活中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生下来刚三天,香伶就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
  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别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可老公非但没有听她的,却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她才能忘却诸多的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的双重性格,她在矛盾中犹豫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弦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那副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的贪婪的面孔。
  她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就要受苦。可她必须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地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她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是另外一个自己呢?
1.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惊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问题。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成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5.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深刻意义?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样理解作者贬别处的鸭蛋“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