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哲学烤不出面包,酿不成美酒,更无法变作金钱,但它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启示我们( )
①物质可以变精神,但精神不可以变物质
②世界观可以决定社会和人生的进展
③哲学是现世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④哲学能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渐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升华 |
爱因斯坦指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B.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①→②→③ | B.②→①→④ | C.③→①→④ | D.④→②→① |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给我们哲学启示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一叶障目 | B.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
C.盲人摸象、唇亡齿寒 | D.掩耳盗铃、画饼充饥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下图),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你填出图中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名称,依次是( )
A.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 |
B.①毛泽东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科学发展观 |
D.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毛泽东思想 |
2014年有些词很流行,如:也是醉了、萌萌哒、竟无言以对、好心塞、任性等。这些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或共鸣或讥讽的故事。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
A.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B.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C.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 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成就事业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 |
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办事情应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 |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帮助他人中得以实现 |
美国火星探测器“好奇号”2012年成功着陆火星,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为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火星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
A.人类通过实践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C.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
D.认识工具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基础 |
近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在不断被推翻中实现发展的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事物本质的暴露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放开“单独二胎”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胎”可调节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这说明( )
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④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欢月圆,有人爱百鸟争鸣,有人好断鸿零雁,也有人偏喜欢残荷败柳、一弯瘦月。后两者被人称为“缺憾美”。但要知道,弯月本身已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断鸿零雁更能深切体会百鸟争鸣的可贵;残荷败柳的前身,难道不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致?这主要说明(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审美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所谓标准
③“缺憾美”的感觉源自人们的心理感受
④“缺憾美”与“完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③④ |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首诗最能反映出的是( )
A.发展的实质 | B.发展的状态 | C.发展的普遍性 | D.实践的特点 |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下列诗句与之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B.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有的时候,为了前进必须后退。为了达到前进的目标,必须经过迂回曲折。在战争中有这种现象,在经济建设中有这种现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这告诉我们( )
A.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
B.整个世界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C.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D.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所谓的4D打印,比3D打印多了一个“D”也就是时间纬度,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设定的时间内变形为所需的形状。4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人欢欣鼓舞,但因其对材料的更高要求,又让人对其前景感到迷茫。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与缺点 ②4D打印技术还需要逐步完善
③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④要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新事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如今,电视屏幕上很多广告语都充满了哲学智慧。下列广告语中与“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澳柯玛) | B.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钙中钙) |
C.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 | D.品舍得酒,感悟智慧人生(舍得酒) |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决定事物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 ”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下面最能体现漫画《诱惑》哲学寓意的是( )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C.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化茧成蝶、浴火重生共同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发展都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
B.事物的发展是其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
C.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 |
D.事物的发展是先肯定后否定,先克服后保留的过程 |
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能力却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树立创新意识( )
①有利于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是推动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要求我们敢于质疑权威,否定一切
④是辩证否定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不同时代的榜样既具有特定时代的“粉丝”,又因其精神传递着某种积极的价值而得到后人的认可并延续其影响。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矛盾特殊性通过矛盾普遍性来体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014年1月19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从哲学上看,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
B.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
2014年是建国65周年。中国梦幻般的发展屡屡震撼世界。据预测,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锻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
①海纳百川,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②宁静致远,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③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这是作为大国的基本要求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无数个职业称呼的改变,反映出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炊事员”改叫“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炊事员”的时代,人们满足于一个“饱”字;而如今,“烹调师”“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意味着人们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上述材料的理论出发点是(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④正确的生活观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烟台市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中提到,希望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启示我们(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④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价值观引导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经过我国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
材料二:对于珠算的没落,有人觉得可惜,建议让珠算回归小学课堂,理由是打算盘有利于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开发智力潜能、思维敏感度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有人则表示反对,认为珠算是一种过时的计算工具,从应用上来说,计算机、计算器比算盘更方便,学生很容易掌握,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况且,重学珠算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未必乐于接受。
(1)珠算是否回归小学课堂的分歧折射出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如何认识这一分歧。
(2)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矛盾分析法?
“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
材料一:重“霾”锁京冀、“霾”伏上海滩、十面“霾”伏……频频见诸报端。煤炭、钢铁、水泥等工业的发展,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餐饮排放等使得我国大面积地区PM2.5(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严重超标,形成雾霾天气灾害。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保领域的资金投放,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
(1)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
材料二:“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省城合肥好堵!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合肥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庐城。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合肥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
材料三:“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皖南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这座历经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既发展经济更保护绿水青山,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让游客体味农村的古朴风情。
(3)结合材料三,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