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福建卷)

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怀素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 与时代同行 B. 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图7                                图8

A. 睦邻友好 B. 战略结盟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
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 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午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根据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涉笔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 "超越时空的梦想"
B. "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 "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 "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 顾炎武 B. 林则徐 C. 洪秀全 D. 严复
来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