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泣(chuò)猎(shóu)静(mì)骨(hái)
B.案(dàng)微(bēi)气(fēn)收(liǎn)
C.(chà)那哑 (yīn)溅(bìng)时(shà)
D.宽(shù)(cuàn)夺荫(yìn)蔽职(chèn)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屈仙露琼浆瘦骨嶙峋高不可盼
B.葱笼灰心丧气一丝不苟海枯石烂
C.宽恕丝丝缕缕塞翁失马津津有味
D.屡次鸦鹊无声洗耳恭听宽洪大量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在2015年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上,黄小刚同学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老师们忍俊不禁,学生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D.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最近的研讨会上,师生们对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民警帮助蔗农扶起被吹倒的甘蔗。
C.对于这种滥用塑料袋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市民们的重视。
D.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文名句填空。
(1)                                  ,志在千里。
(2)曲径通幽处,                                  
(3)我寄愁心与明月,                                。
(4)                      ,为有源头活水来。
(5)学而不思则罔,                             。
(6)正入万山圈子里,                       。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照例句仿写。
例句: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                                                               
心灵是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均出自丹麦人安徒生之手。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王玉琳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她运用实物触摸的方法教作者海伦·凯勒拼读英语单词。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说明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D.歇后语“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里的“猴头”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就是《小圣施威降大圣》里的“大圣”。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一一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下面对这段文字概括文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有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B.两个骗子投皇帝的喜好,轻而易举地骗过皇帝,开始为他织布。
C.两个骗子故意装出很忙碌的样子,其目的就是欺骗皇帝,捞取金子。
D.皇帝接受骗子来织布,主要是想借这一件事,来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

文中划线的句子:“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的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 B.烘托 C.夸张 D.象征

文中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最美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B.用“最美丽”表明骗子织布的技术很高,目的是让皇帝相信他们。
C.骗子借这一谎言来欺骗皇帝和他的大臣,让他们相信人间有这样最美丽的东西。
D.是反语,“最美丽”只是一种假象,是借美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

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
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河中石兽
(清)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如是再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能读透全书。
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是: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阅读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
58.4 %
50.1 %
46.9 %
45.6 %
41.3 %
数字媒介阅读率
9.1 %
24.5 %
24.7 %
32.8 %
38.6 %

 
该表格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公民阅读调查结果。(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题目:我的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株洲市攸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