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19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翦言不用, 谢病不如 善遇之
B.寡人不用将军计其无礼于晋
C.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
D.荆数挑战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C.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D.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并杀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晋侯、秦伯围郑,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寻梦?撑一支长篙,                      
项伯亦拔剑起舞,                  ,庄不得击。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想起陶
宋长征
①想起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那些朴拙的面孔,温厚、柔软、粗糙,却有着细密的纹理,在心间轻轻流淌。
②陶是怎样走来的,或者,哪一个祖先为了给易逝的光阴,找到一个盛放的器皿;或者,为了把食物的温暖,及时送给在田埂上劳作的亲人。在远古的暮色下,苦思冥想,把脚边的泥土抟了又抟,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架炉,生火,祈祷火神,终于在一个烟青色的黄昏,含泪将陶捧出。
③陶,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见证过几许悲喜哀乐。在生命的版图上,你找不到一个没有陶的村庄。暗红,或深褐色的质地,一点也不精美,一点也不华丽,甚至看上去和一个庄稼人那般笨拙,却能安放下整个乡村。简单的乡村,质朴的炊烟,没有了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烟火日月?
④我是从陶里走来的。那陶片上简单的图案,一尾三文鱼或一株三叶草,曾经是我鲜活生动的祖先。陶从漫长的时光星河走来,温暖着简单的乡村,战火与硝烟,困苦与劫难。易碎,却依旧从容。少年时,常听得一声声锔锅补碗的吆喝声,踏着乡村的暮色而来,肯定是老锔匠背着一张弓弦走进村里。锔,补,分崩离析的岁月也一样可以缝补。你看他小心翼翼地带上花镜,把脚放平,把腿放稳,把破碎的陶的器皿夹在腿间,哧啦,哧啦,拉着古朴的琴声。以至于到了后来,当我一不小心打碎了家什,就会自告奋勇地站在母亲面前:拿来,我去补。在乡下,母亲是宽容的,就像对待她的庄稼,就像对待她亲手侍弄的那些活物。陶,你发现没有——圆圆的口儿,厚厚的底儿,中间一直圆圆鼓鼓。我想那是母亲才有的胸怀吧,把苦难和风雨咽在肚子里,把亲切与宽容慈祥地呈现,让每一个乡村的儿女都在土陶一样质朴的温暖里成长。
⑤金木水火土,陶是乡间的土著。
⑥在辉煌的宫殿里你看不见陶的影子,青铜的,镏金的,千年温玉的高贵与典雅在宫闱里穿梭。陶只属于民间,属于乡村,属于一个手捧陶罐匆匆赶往河边的女子,她脚步匆匆,是去浣洗衣衫,还是去盛一罐清粼粼的河水,然后洗涤那如黛的青丝。或者只是为了在河边看一看自己俏丽的容颜吧,怕明月送归的人发现些许的憔悴。女人的村庄,母亲的村庄,一生的辛劳怎么可以离开与陶相伴的光阴?
⑦陶的来路本就在乡间。河滩、沟渠,一抔远古的泥土,还残留着祖先的味道。手是生在乡间的手,也只有土生土长的手掌,才能把陶的岁月抟转得那样流畅。孤单、贫穷,或者太过简朴,都不说,把易散的光阴凝聚在一起,放进一座时间的熔炉,土就坚硬了,釉就润滑了,即使通体透着原始与单纯,也预示着将要包容下乡村的冷暖。我相信,每一个烧陶人都是虔诚的,只有把血液与灵魂在烈焰中烧灼,才能修得完整的身心,不贪图什么,只求平安、团圆和一些小小的幸福之果。
⑧装在陶里的日子也那样短暂,泥土经过了燃烧,土陶经过了日月的浸润,这乡下的日子还是一晃一天。日升了,月落了,村前小河里的水几涨几落,一个人的一生就躲进了陶里。被封存,被储藏,会不会也在某天,复而化为了泥土,再次融进一片乡土的灵魂。
⑨不是我又想起了陶,当陶突然于某夜走失,我看见眼中的落寞。陶走了,她的青春,被陶封存的青春会不会一样会消弭?或者,陶根本就不懂。从远古的岁月孤单上路,见惯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世事轮转,等某天清晨被隆隆作响的机器从深埋着的地下挖掘出来,也可能只是些残片,然后在灼热的阳光下被人抚摸,审视——这时候,会不会有人想起陶?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
下列对本篇散文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陶”在作者的眼中简单,质朴,有包容性;原始、易碎、历史久远。
B.本文以“陶”为线索,串联起乡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联想到与“陶”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深长。
C.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呼告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陶的肯定和赞美。
D.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呼唤的是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生活方式,提倡的是一种和谐、健康的生活态度。

E.文章告诉我们生命像“陶”一样脆弱而易碎,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无论面对多么困苦艰难的生活,都应该有一份从容和宽容。对生活不要过多的贪求,只求平安、团圆。
这篇散文的题目叫“想起陶”,实际上“陶”是作者联想的生发点。作者由“陶”联想到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样的主要特点?(6分)
作者称“陶是乡间的土著”,阅读5至7段,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第一段作者说,想起陶,就有温厚细密的情感在“心间轻轻流淌”。通读全文,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陶带给作者的感悟。 (8分)
生活层面:                                                  
生命层面:                                                  
价值层面: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丝sāo栏shǔn伛偻gōu lóu如大笔chuán
B.窃piáo戏xuè踯躅chí chú所向披
C.易bì旗yì逦迤lǐ yǐ重创军chuāng
D.然huō妃pín锱铢zī zhū呱而泣guā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静侯耸入云天直刺九霄扭转乾坤
B.酝酿漫漫征途经济实力反复论证
C.苛刻联名上报借签经验摘星揽月
D.配置最高致意预订轨道辉煌时刻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王小光同学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好为人师,班上的同学不管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乐意帮助。
B.俗话说“人无完人,瓜无滚圆”,这一次他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小问题,不足为训,看一个人应该看主流。
C.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各路救援人员迅速到位,但当地的气象情况仍是翻云覆雨,十分恶劣,所以要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D.最近,一种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又出现了,所以人类在疾病的防控上一定要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因此,旅游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B.香港海洋公园在短短7小时内有6条濒危锤头鲨突然猝死,检视过锤头鲨尸体的专家怀疑鲨鱼的神经系统受病毒感染,但暂不清楚是什么病毒。
C.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女儿,一个外祖母是很可能向外孙谈起自已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吗?
D.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中国老年节,这标志着重阳节从传统的民间节日变成了国家法定节日。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诗句都是描写秋景的,与《沁园春 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得超过16个字。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不仅为伦敦吸引更多的游客,还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50%的游客在观看完伦敦奥运会后去法国、西班牙、丹麦等国旅游。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伦敦奥运会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举重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面对央视摄像机,吴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
在“金牌至上”的重压之下,吴景彪哭了。吴景彪的哭声表明, (1)     。“金牌至上”的背后其实还是践行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所以,要化解运动员身上的重压, (2)     :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肩膀,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鼓励,乃至一个公正的评价及待遇,学着向所有比赛参与者表达一种感激。如何对待金牌得主,如何对待那些失利者,其实这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事,  (3)   。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只问了三个问题:
其一。“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其二。有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其三。古有一人,想学立身的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最后老师说:“这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
请阅读材料,选取角度,联系实际,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三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