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语文基础 (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个题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芽(nèn)憔 (cuì)然大悟 (huǎng)
B.脸(jiá)蔽(yīn)模糊糊 (mú)
C.威 (shè)息(bǐng) 仙露浆(qióng)
D.蓄(zhù)忽(shū)随声附(hè)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却想取得好成绩,这无疑是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          正在不断地变为现实。
③只有抱定坚定的           ,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④老师的鼓励使他           大增,它又自信地站到了起跑线上。

A.痴想幻想信心信念 B.痴想幻想信念信心
C.幻想痴想信念信心 D.幻想痴想信心信念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金色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泰戈尔写的。
B.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C.学生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
D.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的文学常识,连线不正确的一项(     )

A.《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B.《理想》——流沙河——中国现代散文作家。
C.《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D.《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默写。
(1)                   ,其不善者而改之。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成语“曲径通幽”是根据《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得出的。
(6)你的好朋友要随父母去广东上学,分别之际,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来宽慰鼓励他。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童年》的作者是       ,是他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        ,讲述他从      岁至     岁的童年生活。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共4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研究七年级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随机调查了213名学生,以下是影响阅读名著原因的调查统计数据。

原   因
人 数
所占比例
 A.找不到书
70
33%
B.没时间
105
49%
C.不喜欢
38
18%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看了这一统计结果,结合自己的体会,从A、B、C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原因: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马无故而入胡暮而果大其财
B.其邻人之亦云对子骂,则是无礼
C.马无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
D.不筑,必有盗其马胡骏马而归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疑邻人之父
B.子曰:“不筑,必将有盗。”此之谓乎
C.此独跛之故为顺流下矣
D.近塞人,有善术者其邻人父亦云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1)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
(2)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3)“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4)“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5)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
(6)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7)“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8)“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9)“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10)“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 B.细节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中“骇人听闻”的潜台词是什么?下列理解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怎么,连我也看不见这新衣服?
B.怎么,我也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C.那么,我这皇帝大概当不成了!
D.为什么连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

A.开头一句独立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为什么小孩子说真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大臣们怕被人认为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而革了官职。
B.因为百姓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不敢说真话。
C.因为小孩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所以最于说真话。
D.因为大臣们和百姓们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便说真话。

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 捡来的手机(周广华)(共12分)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 4分)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 心情很好 ——(           )   
结合文章内容和加点词语,理解“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至少说出两种)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请你谈谈你对⑥划线句的理解?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回答问题。(共9分)
(1)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4)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 B.作比较 C.分类别 D.打比方

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 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 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共30分)
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⑴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一语文第二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