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联考地理试卷
如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
B.中国、季风区、福建 |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
如图是某专题研究所选取的GIS图层,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
A.学校分布 | B.旅游区分布 |
C.商业分布和规划 | D.耕地分类和评价 |
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交通线路 ④地下水文、地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
C.南方民居房檐宽 |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
在水能、生物能、煤炭、风能、石油、天然气中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有:( )
A.2种 | B.3种 | C.4种 | D.5种 |
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 B.矿区道路的铺设 |
C.井矿巷道的建设 |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
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近年来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被冲刷变薄 | B.气候干旱所致 |
C.微生物活动微弱 | D.化肥施用过少 |
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说明:( )
A.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会改变 |
B.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使长江三角洲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
C.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比长江三角洲优越 |
D.东北平原的劳动力资源比长江三角洲丰富 |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
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 | B.③⑥ |
C.①②④ | D.④⑥ |
关于“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 |
B.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
C.这些区域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强 |
D.本区开发的难度较大 |
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示意图”回答:
下列地形区中,西气东输干线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 B.柴达木盆地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黄土高原 |
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的作用:( )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改变物种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④⑤⑥ |
C.①②③⑤⑥ | D.①②⑤⑥ |
如图是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回答下列小题。
甲乙两三角洲都建设了核电站,说明了两区域:( )
A.都是临海区域,有利于建核电站 |
B.都能为核电站提供丰富的水源 |
C.交通发达,便于运输核燃料 |
D.能源消耗量大,常规能源缺乏 |
关于“流经甲乙两三角洲的河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能为两区域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
B.都能为两区域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
C.都有结冰期 |
D.水位季节变化都很大 |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图。完成下列小题。
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 D.土壤矿物总量增加 |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最大风电项目——平潭长江澳二期风电场在平潭兴建,利用风力发电可以与水电互补,给电网均衡出力创造有利条件。读图甲和图乙福州降水柱状图.完成下列小题。
平潭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最大区位优势是( )
A.距台湾近 | B.海陆交通便利 |
C.市场广阔 | D.自然资源丰富 |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初期应重点发展( )
A.高新技术产业 | B.港口经贸业 |
C.旅游休闲业 | D.交通等基础设施 |
平潭风力发电可以与水电互补的原因是( )
A.春秋季风力小,径流量大 |
B.秋冬季风力大,径流量小 |
C.夏秋季风力大,径流量小 |
D.春冬季风力小,径流量大 |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替换为高端产业。最近,深圳市提出从“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转化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共用基础设施 | B.加强相互竞争 |
C.靠近原料产地 | D.获取邻厂信息 |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A.管理经验 | B.资金 |
C.科技 | D.廉价劳动力 |
建设“效益深圳”应( )
①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业 ②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③引进廉价劳动力,发展重工业 ④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微笑曲线”(如图)是台湾某电脑生产公司董事长最早提出的,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回答下列小题。
在工业生产上下游的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最先考虑掌握的两环节是( )
①加工制造 ②设备和材料
③产品研发 ④产品品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母国以外纷纷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其主要目的是( )
①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网络 ②利用各国研发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
③提高公司产品的品牌效应 ④调整产品、工艺和原材料以适应国外市场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读某地景观(如图),回答下列小题。
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 ②云贵高原
③江南丘陵 ④华北平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 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
A.风沙危害严重 | B.水土流失严重 |
C.酸雨 | D.臭氧层破坏 |
如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 B.Ⅱ | C.Ⅲ | D.Ⅳ |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如图)
材料二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如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据材料一回答:
(1)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是 。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据材料二回答:
(3)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区。
(4)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0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河流域曾经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后来经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流域落后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和成功的范例而为世界所瞩目。
材料二 下面为黄河某段与田纳西河流域图。
(1)田纳西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试分析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的河流治理中,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___。
(2)小麦、水稻和玉米种植的空间变化分别是什么?
(3)分析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因素。